公共安全标准网
ICS CCS 65.020.20 B 05 33 浙 江 省 地 方 标 准 DB33/T 447—2022 代替 DB33/T 447.2—2003 双孢蘑菇绿色生产技术规程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green production of Agaricus bisporus 2022 - 03 - 07 发布 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2022 - 04 - 07 实施 发 布 DB33/T 447—2022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 1 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 定起草。 本标准代替 DB33/T 447.2—2003《无公害双孢蘑菇 第 2 部分:生产技术》,与 DB33/T 447.2— 2003 相比,除结构调整和编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增加隧道发酵术语和定义(见 3); ——增加菌种(见 4); ——增加泥(草)炭混合覆土(见 6.1.9.3); ——增加工厂化栽培(见 6.2); ——增加农业防治、物理防治(见 7.2、7.3); ——增加采收方法和分级(见 8); ——增加包装与储运(见 9); ——增加生产档案(见 10); ——修改双孢蘑菇培养料配方(见附录 A,2003 年版的附录 A); ——增加双孢蘑菇绿色生产技术模式图(见附录 B)。 请注意本标准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标准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标准由浙江省农业农村厅提出并组织实施。 本标准由浙江省种植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浙江宏业装备科技有限公司、嘉 善宁远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浙江省平湖市农业农村局、平湖市食用菌研究所、浙江隆宸现代农业科技有 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冯伟林、蔡为明、金群力、陈青、颜卫兵、沈君林、陆中华、张玉、叶津、洪 俊卿、范丽军、龚佩珍、朱元弟、沈颖越、宋婷婷、陈雪亮。 本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DB33/T 447.2—2003; ——本次为第一次修订。 I DB33/T 447—2022 双孢蘑菇绿色生产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双孢蘑菇的术语和定义、菌种、场地选择、栽培、病虫害防治、采收和分级、包装 与储运、生产档案等。 本标准适用于双孢蘑菇的自然季节栽培及工厂化栽培。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标准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标准;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 用于本标准。 GB 4806.7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接触用塑料材料及制品 GB 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T 8321(所有部分)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T 12728 食用菌术语 GB 15618 土壤环境质量 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 GB 19171 双孢蘑菇菌种 NY/T 528 食用菌菌种生产技术规程 NY/T 2117 双孢蘑菇 冷藏及冷链运输技术规范 NY/T 2375 食用菌生产技术规范 NY/T 5010 无公害农产品 种植业产地环境条件 NY 5099 无公害食品 食用菌栽培基质安全技术要求 3 术语和定义 GB/T 12728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隧道发酵 tunnel fermentation 培养料在具有通气、控温的隧道设施内进行一次发酵和二次发酵。 4 菌种 4.1 品种选用 宜选择通过国家或浙江省认定的,或选用抗病、适应性强、优质高产的适宜浙江种植的品种。 4.2 菌种生产 1 DB33/T 447—2022 菌种生产应符合NY/T 528的规定,生产用种应来自具有相应资质的菌种场。 4.3 菌种质量 纯度高,菌丝浓密旺盛,生命力强,生长均匀,无角变,无高温抑制线,有浓厚的蘑菇香味,无 杂菌虫害的菌种。菌种质量应符合GB 19171的要求。 5 场地选择 5.1 环境要求 场地宜选择通风良好、给排水方便、交通便利,远离禽舍和仓库。场地环境应符合NY/T 5010的规 定。 5.2 生产水质要求 生产用水应符合GB 5749的要求。 6 栽培 6.1 自然季节床架式栽培 6.1.1 菇房建造要求 密封保温保湿性好,通风换气方便,结构坚固,注意防火。 6.1.2 栽培季节 浙南9月上旬至10月下旬,制作培养料。浙北8月中旬至9月中旬,制作培养料;9月中旬至10月上 旬为播种适宜期;11月中旬开始产菇,翌年5月中旬结束。各地根据品种特性,结合当地气候条件合理 安排生产。 6.1.3 栽培工艺 采用发酵料栽培,栽培工艺为:培养料准备→一次发酵→室内二次发酵→播种→发菌→覆土→出 菇管理。 6.1.4 培养原料准备与配方 所用原料的质量安全应符合NY 5099的规定。培养料配方见附录A。 6.1.5 一次发酵 6.1.5.1 预湿 堆肥前2天~3天,将稻草浇湿或浸湿,吸足水分,堆成一堆。 6.1.5.2 建堆 先铺一层3 cm的稻草,再铺一层厚为2 cm的菜籽饼肥,一层稻草一层菜籽饼肥,边建堆边补充水分, 并均匀加入尿素、过磷酸钙等辅料,共10层~12层。料堆长10.0 m、宽2.5 m、高1.5 m,四边垂直,顶 部呈龟背形,水分掌握在堆毕有少量水分流出为准。 2 DB33/T 447—2022 6.1.5.3 翻堆 根据天气和料堆的温度变化情况翻堆3次,通常翻堆的间隔时间为5天、4天、3天,翻堆时应注意 将肥料和草料抖松翻匀,并将外部料翻到中间。料堆中间温度达70 ℃以上时,第一次翻堆,补足水分。 第二次翻堆时料堆加入1/3生石膏粉。第三次翻堆时加入石灰和2/3生石膏粉,调节水分和料的生熟度。 第三次翻堆后防止雨淋。 6.1.5.4 培养料质量要求 一次发酵结束时培养料颜色呈咖啡色,生熟度适中,水分控制在65 %~70 %(握紧有5滴~7滴水滴 下为宜),pH为7.5~8.5。 6.1.6 室内二次发酵 6.1.6.1 空菇棚消毒 2 进房前1天~2天,菇房进行彻底清洗,每110 m 栽培面积用甲醛2 kg密封熏蒸24小时,通风排气后 进料。 6.1.6.2 进料 一次发酵结束后,把上下里外的培养料拌均匀,抖松,趁热进房,均匀堆放到床架上,底下二层 不放料,关紧门窗。 6.1.6.3 巴氏消毒与发酵 培养料进房后先密闭门窗促其自然增温1天,待温度达48 ℃~52 ℃时,再进行巴氏灭菌。采用室 外产汽加温器蒸汽加温,使料温达到60 ℃以上保持6小时~10小时,再控制炉火保持料温48 ℃~52 ℃ 继续发酵5天~7天,期间每隔3小时~4小时换气15分钟。 6.1.6.4 培养料质量要求 二次发酵结束时培养料呈棕褐色,腐熟均匀,富有弹性,含水量65 %左右,pH值为7.2~7.5,无 氨味,有甜面包的香味。 6.1.7 播种 6.1.7.1 用种量 每平方米用种量0.5 kg~0.7 kg。 6.1.7.2 铺料 将培养料均匀地铺放在各层床架上,拣去杂质,边翻料,边抖松,边平整,做到厚薄均匀、松紧 适中,料面平整。 6.1.7.3 播种方法 待料温下降到28 ℃以下时方可播种。采用混播加面播的方法播种,先将2/3的菌种均匀撒播于料 面后用清洁工具轻拍料面,使菌种粒漏入料层,然后用剩余的1/3菌种均匀撒播于料面,用板压平压紧, 松紧度适中。播种完毕后清理菇房,保持菇房清洁卫生。 6.1.8 发菌期管理 3 DB33/T 447—2022 播种后2天~3天内关闭门窗以保湿为主,控制空气相对湿度在80 %。料温超过28 ℃应适当通风降 温。3天后当菌丝定植发白并向料面生长时适量通风换气,7天~10天菌丝封面后逐渐加大通风量。 6.1.9 覆土 6.1.9.1 覆土材料及质量要求 持水率高、团粒结构好、透气性高,符合GB 15618中的规定。 6.1.9.2 砻糠河泥覆土 2 每110 m 的栽培面积,选取清洁无害的河泥2 500 kg~3 000 kg,无虫害、无霉变的新鲜砻糠250 kg~ 300 kg。砻糠在3 %~5 %的石灰水中浸泡48小时,捞起沥干水分与河泥拌匀后成堆,用甲醛2 kg密闭熏 蒸48小时~72小时,隔天覆土。 6.1.9.3 泥(草)炭混合覆土 2 每110 m 用泥(草)炭1 000 kg~1 200 kg、细土1 000 kg~2 000 kg,并加石灰粉,混合均匀,调 节pH值至7.2~7.5。用甲醛熏闷消毒4天~5天,待土堆中甲醛散尽后,即可覆土。覆土前料面应整平 压实,覆土均匀一致,覆土厚度2.5 cm~3 cm。 6.1.10 出菇管理 6.1.10.1 砻糠河泥覆土的秋菇管理 6.1.10.1.1 覆土后开门窗通风,至覆土表层不粘手时关闭门窗,并结合早、晚开窗通风换气,保持 菇房内空气新鲜,开始时换气时间以 30 分钟~60 分钟为宜,以后逐渐延长。 6.1.10.1.2 当覆土偏薄的泥面出现冒菌时,及时用含水量 30 %且已消毒过的砻糠河泥进行补土。当 50 %土面及土缝中出现菌丝时,打开门窗通风。 6.1.10.1.3 当 75 %子实体长到黄豆大小时,应逐步关闭门窗,早晚适当进行通风换气,保持菇房空 气相对湿度 90 %左右。 6.1.10.1.4 第一潮菇采收结束后,清理床面。出菇 1 潮~2 潮后,覆土层及培养料均偏干时,宜大 水重喷至培养料吸透水分为止;培养料能挤压成团而覆土层偏干时则用小水调湿覆土。补水应在蘑菇 转潮前进行,避免打高温水,补水后应大通风至菇床表面无水渍。 6.1.10.2 泥(草)炭混合覆土的秋菇管理 2 覆土后,第二天可用2 %石灰清水喷湿覆土层,用水量宜为4.5 kg/m ,土表水渍干后关闭门窗,当 2 80 %土面及土缝中出现菌丝时打开门窗通风,喷结菇水,用量约为2.5 kg/m 。待75 %子实体形成长到 黄豆大小时,结合早晚通风换气,保持菇房内空气相对湿度在90 %左右。当一潮菇采收结束及以后的 管理同砻糠河泥覆土,直至秋菇结束。 6.1.11 冬季管理 当秋菇基本结束时,及时挑除床面上干瘪、变黄的老菇根、死菇及发黄的菌索,并补盖湿润的细 土,使床面平整,保持环境卫生。加强菇房保温,防止冻害,适当补充水分,选择中午气温较高时喷2 % 石灰清水,保持土面潮湿过冬。根据气温情况,在中午气温较高时开窗通风,保持菇房空气新鲜,避 免风直吹床面。 6.1.12 春菇管理 4 DB33/T 447—2022 春季菇房内温度逐步回升,待气温稳定在10 ℃以上时进行一次全面松土,并喷2 %石灰清水,调节 覆土层湿度,使充分吸湿。喷水的同时加强通风,保持空气新鲜,待水渍干后关紧门窗,采取

pdf文档 DB33-T 447-2022 双孢蘑菇绿色生产技术规程 浙江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4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4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DB33-T 447-2022 双孢蘑菇绿色生产技术规程 浙江省 第 1 页 DB33-T 447-2022 双孢蘑菇绿色生产技术规程 浙江省 第 2 页 DB33-T 447-2022 双孢蘑菇绿色生产技术规程 浙江省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思安 于 2022-09-29 01:10:34上传分享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