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65.150 B 51 SC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产行业标准 SC/T 2078—2018 褐菖 Marbledrockfish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2018-12-19发布 2019-06-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 发布 SC/T 2078—2018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标准由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水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海水养殖分技术委员会(SAC/TC156/SC2)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浙江海洋大学、中国海洋大学。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高天翔、刘璐、蔡珊珊、徐胜勇、张辉。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I SC/T 2078—2018 褐菖 1范围 本标准给出了褐营[Sebastiscusmarmoratus(CuvieretValencinnes)1829]的学名与分类地位、主 要形态特征、生长与繁殖特性、细胞遗传学特性、分子遗传学特性、检测方法和判定规则。 本标准适用于褐营的种质检测与鉴定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括所有 包 改单 GB/T 18654.2 直鱼类种质检 部分:抽样方法 养殖 GB/T 18654.3 养殖鱼类种质检验 第3部分 性状测定 殖鱼类种质检验 GB/T 18654. 第生部分年龄与生长的测定 养殖类 GB/T 18654. 种质检验 第。部分繁殖性能的测是 GB/T 18654 养殖鱼 种质检验 第12部分:染色体组型分 12 URA 3学名与分类地位 3.1学名 褐菖[Sebastis usman nortu 3.2分类地位 辐鳍鱼纲(Acrine bastiscus)。 4 主要形态特征 4.1外形 体中长,侧扁,长椭 修,背像弧形腹缘浅弧形 最高;尾柄侧扁。 斜,眼后背家销低斜,腹缘浅弧形吻稍长·圆钝 头中大,侧扁,吻背缘稍陡 鼻孔 靠近,约等大,前 鼻孔距眼近于距吻端,后鼻孔位于眼稍前方 中大,圆形上侧位,眼球高达头背缘,距吻端约为眼后 头长3/5。口中大,端位,头长约为口裂长3 体被栉鳞,胸部和腹部具小圆鳞 部具小栉鳞:吻部、上下颌、前鳃盖骨后缘、头部腹侧和鳃盖条 部无鳞:颊部、眼间隔、眼后、鳃盖大部、头背后部具 和尾具圆鳞和栉鳞;臀鳍和腹鳍具圆鳞; 胸鳍具栉鳞。侧线上侧位,斜直,后部平直,行于尾柄中央。 侧线鳞黏液管位于鳞片中部,管长为管宽2 倍余。背鳍起点位于鳃盖骨上棘前上方,基部具毒腺;腹鳍中大,胸位,后缘与胸鳍后缘齐平,鳍棘细长, 为第一鳍条长4/5,第二鳍条最长,约为头长1/2,第五鳍条鳍膜连于体壁。尾鳍后缘截形或微圆凸,约 为头长3/5。成熟的雄鱼有交接器。体茶褐色或暗红色,体侧有5条~6条较明显褐色横纹,胸鳍基底 中央附近有淡色小斑点集成的大暗斑,尾鳍具斑块和斑点。 外部形态见图1。 SC/T 2078—2018 图1褐菖外形 4.2可数性状 4.2.1背鳍:D.XI—11~13;臀鳍:A.Ⅲ—5;胸鳍:P.17~19;腹鳍V.17~23。 4.2.2幽门盲囊:9~10。 11D 4.2.3 4.2.4鳃粑数:4~6+8~13。 4.2.5椎骨:24~25。 4.3可量性状 褐可量性状比值见表1。 表1褐首可量性状比值 特征 比值 特征 比值 特征 比值 体高/体长 0.35±0.03 尾柄长/尾柄高 1.88±0.24 头长/体长 0.41±0.03 眼径/头长 眼间距/头长 眼后头长/头长 0.25±0.04 0.15±0.03 0.51±0.03 0.46±0.04 腹鳍长/体长 吻长/头长 0.28±0.03 上颌长/头长 0.25±0.02 背鳍基长/体长 0.62±0.06 胸鳍长/体长 0.30±0.03 臀鳍基长/体长 0.14±0.02 业标 生长与繁殖特性 3 5.1生长 信息服务平台 W-1.983X10-5L3.077(R2=0.961) 式中: 体重,单位为克(g); L 体长,单位为毫米(mm)。 5.2繁殖 5.2.1性成熟年龄 一般为1龄。 5.2.2生物学最小型 体长为90mm。 5.2.3繁殖期 10月至翌年6月,10月至翌年1月交配,2月至6月产卵。 5.2.4怀卵量 绝对怀卵量1.2×104粒~7.6×10粒,平均约为4×101粒。 2 SC/T 2078—2018 5.2.5繁殖方式 卵胎生。秋冬季受精,受精卵在雌鱼体内发育,冬至到翌年春季产仔。 6细胞遗传学特性 6.1染色体 体细胞染色体数:2m=48。 6.2核型 核型公式为2n=2m十46t。染色体核型见图2。 m 1 nn 9 2 3 4 5 6 7 8 n n 00 an on nn 10 11 13 12 14 15 16 17 no nn an 18 19 20 21 22 23 24 图 2 褐菖染色体 7分子遗传学特性 褐菖的线粒体DNACOI片段的碱基序列: 50 ATTCGAGCAG AATTAAGCCA ACCGGGCGCT CTCCTTGGAG ACGACCAAAT 100 TTACAATGTA ATCGTTACAG CACATGCTTT CGTAATGATT TTCTTTATAG 150 TAATGCCAAT TATGATTGGA GGTTTTGGAA ACTGATTAAT TCCCCTAATG 200 ATCGGAGCCC CAGATATAGC ATTTCCTCGT ATAAATAATA TAAGTTTTTG 250 ACTTCTTCCC CCTTCTTTCC TTCTTCTGCT TGCCTCTTCC GGTGTAGAAG 300 CGGGGGCCGG AACCGGATGA ACAGTATATC CGCCCCTGGC TGGTAACTTA 350 GCCCACGCAG GAGCCTCCGT AGACCTGACA TTCACCTGGC AGGTATTTCC 400 TCAATCCTCG GGGCTATTAA TTTTATTACC ACAATTATTA ACATAAAACC 450 CCCAGCCATC TCTCAATACC AGACTCCCTT GTTTGTGTGA GCTGTTCTAA 500 TTACCGCTGT CCTTCTCCTT CTCTCCCTAC CAGTTCTTGC TGCTGGCATC 550 ACAATGCTTC TAACAGACCG AAATCTGAAT ACTACATTCT TTGACCCAGC 600 CGGAGGAGGA GACCCAATTC TTTATCAACA TCTATTCTGG TTCTTTGGAC 种内个体间遗传距离小于2%。 检测方法 8.1 抽样方法 按GB/T18654.2的规定执行。 8.2性状测定 按GB/T18654.3的规定执行。 3 SC/T 2078—2018 8.3年龄鉴定 按GB/T18654.4的规定执行。年龄鉴定材料为耳石。 8.4怀卵量的测定 按GB/T18654.6的规定执行。 8.5细胞遗传学检测 按GB/T18654.12的规定执行。 8.6分子遗传学检测 按附录A的实验方法检测。 9 判定规则 PUBL 检测结果不符合第 不合格项,有不合格项的样品为 不合格样品。 服务平台 SC/T 2078—2018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线粒体COI序列片段分析方法 取肌肉组织剪碎并用10%蛋白酶K消化后,按照标准的酚-氯仿抽提法或者使用试剂盒进行总 DNA的提取。 扩增引物序列为COI-F(5-GGTCAACAAATCATAAAGATATTGG-3")和COI-R(5'-TA AACTTCAGGGTGACCAAAAAATCA-3')。 反应体系为50μL,每反应体系包括1.25U的TaqDNA聚合酶;各种反应组分的终浓度为200 nmol/L的正反向引物;200μumol/L的每种dNTP,10XPCR缓冲液[200mmol/LTris-HCl,pH8.4; 200mmol/LKCl;100mmol/L(NH4),SO;15mmol/LMgClz5μL,加Milli-QHzO至50μL。基因 组 DNA约为 20 ng。 每组PCR均设阴性对照用来检测是否存在污染。PCR参数包括94℃预变性4min,94℃变性40s, 52℃退火30s,72℃延伸1min,循环35次,然后72℃后延伸7min。 所有PCR均在PCR仪上完成。扩增产物经纯化后经测序仪直接测序,为了保证序列的准确性,对 所有样品均进行双向测序。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5
SC-T 2078-2018 褐菖鲉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8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8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本文档由 思安 于 2023-08-06 08:13:11上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