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安全标准网
ICS 65.150 B 52 SC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产行业标准 SC/T1126—2016 斑 Taiwan snakehead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2017-04-01实施 2016-11-01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发布 SC/T1126—2016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标准由农业部渔业渔政管理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水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淡水养殖分技术委员会(SAC/TC156/SC1)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潘德博、洪孝友、陈昆慈、朱新平、郑光明、赵建、史燕、谢文平、罗青。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I SC/T1126—2016 斑 1范围 本标准给出了斑體[Channamaculata(Lacepede)的主要形态构造特征、生长和繁殖特性、细胞遗 传学特性、生化遗传学特性及检测方法和判定规则。 本标准适用于斑的种质检测和鉴定。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8654.1 养殖鱼类种质检验 第1部分:检验规则 GB/T18654.2 养殖鱼类种质检验 第2部分:抽样方法 GB/T18654.3 养殖鱼类种质检验 第3部分:性状测定 GB/T18654.4 养殖鱼类种质检验 第4部分:年龄与生长的测定 GB/T18654.6 养殖鱼类种质检验 第6部分:繁殖性能的测定 GB/T 18654.12 养殖鱼类种质检验 第12部分:染色体组型分析 GB/T 18654.13 养殖鱼类种质检验 第13部分:同工酶电泳分析 3学名与分类 3.1学名 斑Channamaculata(Lacépede)。 3.2分类 硬骨鱼纲(Osteichthyes),鲈形目(Perciformes),科(Channidae),属(Channa)。 43 主要形态构造特征 4.1外部形态 4.1.1外形 体前端圆筒形,后部侧扁。头部扁平,有黏液孔。口大,端位。下颌突出,口裂略斜。上颌及下颌前 方有绒毛状齿带;下颌两侧尖锐,犬齿状。头、体部均被圆鳞,头部鳞片呈骨片状。背鳍1个,起点在腹 鳍基部上方,后部鳍条伸达尾鳍基部。胸鳍、腹鳍灰色,腹鳍短小,近胸位,起点在胸鳍中部下方,左右腹 鳍互相靠近,后端不伸达肛门。头背面两眼间有1条黑色横带,其后有2个“八”字形斑纹,近似呈“一八 八”字样:自吻端至鳃盖骨后部、自眼后至胸鳍基部及自眼至上颌中部和上颌骨末端各有1黑色纵带:背 部有1纵行黑斑,体侧有2纵行黑斑。 斑外部形态见图1。 SC/T1126—2016 图1斑的外部形态图 4.1.2可数性状 4.1.2.1背鳍鳍式:D.38~45。 4.1.2.2臀鳍鳍式:A.24~29。 5~6 4.1.3可量性状 体长85mm~450mm斑可量性状实测比值见表1。 表1 斑可量性状实测比值 体长/体高 体长/头长 体长/尾柄长 体长/尾柄高 头长/吻长 头长/眼径 头长/眼间距 4.1~5.4 3.2~3.9 9.0~11.3 9.0~12.7 4.9~7.1 7.5~9.3 3.5~4.4 4.2内部构造 4.2.1 较长,前部呈粗管状;后端约在腹腔中部开始扩大,圆筒状,向后深入尾柄部。 4.2.2第一鳃弓外侧耙数 9枚~10枚。 4.2.3脊椎骨数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 52枚~55枚。 4.2.4幽门盲囊 2个。 4.2.5腹膜 银白色。 生长和繁殖特性 5.1生长 不同年龄组的斑体长及体重值见表2。 表2斑不同年龄组的体长及体重值 年龄,龄 1 3 体长,mm 231~338 310~414 372~497 454~571 体重·g 156~529 350~953 908~1618 957~2158 5.2繁殖特性 5.2.1性成熟年龄 雌雄鱼均为1+龄。 2 SC/T1126—2016 5.2.2怀卵量 不同年龄组斑怀卵量见表3。 表3斑不同年龄组怀卵量 年龄·龄 项目 1+ 2+ 3+ 4+ 体重·g 270~520 450~850 800~1450 1000~2150 绝对怀卵量,粒 6225~16380 15856~21405 15286~27892 18734~32546 相对怀卵量,粒/g(体重) 23.1~41.5 17.5~21.4 24.3~35.9 19.1~24.8 5.2.3 产卵类型 产浮性卵。分批产卵。繁殖期4月~9月。 6 细胞遗传学特性 6.1染色体 染色体数:2n=42,臂数NF=48。 6.2 2核型 核型公式:4m十2sm十18st+18t,核型见图2。 xX on n 5um 图2 斑的染色体核型图 7 生化遗传学特征 斑心脏乳酸脱氢酶(LDH)同工酶电泳图谱及酶带扫描图见图3 LDH, LDH2 LDH, 图3斑LDH同工酶电泳图谱及酶带扫描图 3 SC/T1126—2016 8检测方法 8.1抽样 按GB/T18654.2的规定执行 8.2性状测定 按GB/T18654.3的规定执行。 8.3年龄测定 以鳞片为年龄的鉴定材料,按GB/T18654.4的规定执行。 8.4繁殖性能的测定 按GB/T18654.6的规定执行。 8.5染色体核型分析 按GB/T18654.12的规定执行。 8.6同工酶电泳分析 8.6.1样品制备 取心脏,加1mL0.1mol/L的磷酸缓冲液(见A.1),在匀浆器中冰浴匀浆,匀浆液于4℃、12000r/ min离心20min,取上清液,重复离心至上清液澄清,将上清液保存于一20℃冰箱中备用。 8.6.2凝胶制备 由7.5%分离胶和2.5%浓缩胶制成聚丙烯酰胺垂直板凝胶,各种凝胶制备溶液配方见表A.1,凝 胶制备配方见表A.2。 8.6.3点样 吸取8L预先制备的样品与1L加样指示剂混匀,加到点样孔中。 8.6.4电泳分离 采用垂直电泳,在电泳槽中分别加入上、下槽电极缓冲液(见表A.3)。在250V电压下电泳3h。 电泳结束后,放人同工酶染色液,37℃恒温染色。 同工酶染色使用的各种试剂和染色液配方见表A.4和表A.5。 8.6.5结果分析 按GB/T18654.13的规定执行。 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9判定规则 按GB/T18654.1的规定执行。 SC/T 1126—2016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同工酶各种试剂的配制 A.1磷酸缓冲液(0.1mol/L,pH7.2)的配制 A.1.1A液(0.1mol/L,NazHPO4)配制 取17.80gNazHPO·2H2O或35.82gNazHPO,12H2O定容于1000mL蒸馏水中。 A.1.2B液(0.1mol/L,NaH,PO4)配制 取13.80gNaHzPO.·HzO或15.60gNaHzPO·2HzO定容于1000mL蒸馏水中。 A.1.3磷酸缓冲液 由A液和B液按72:28的比例混合而成,现配现用。 A.2 凝胶制备 A.2. 1 凝胶制备溶液配制 各种凝胶制备溶液配方见表A.1。 表A.1 各种凝胶制备溶液配方 溶液 配制方法 分离胶缓冲液 取Tris56.75g加200mL纯水,用浓盐酸调pH至8.9,加纯水至250mL 取丙烯酰胺93.75g、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2.50g溶于纯水中,定容至 凝胶储液 250mL AP 取过硫酸铵17.5mg溶解到10mL纯水中 TEMEDN,N.N'.N'-四甲基乙二胺) 分装 浓缩胶缓冲液 取Tris5.98g加80mL纯水,用浓盐酸调pH至6.7.加纯水至100mL A.2.2分离胶和浓缩胶制备 用7.5%分离胶和2.5%浓缩胶制成聚丙烯酰胺垂直板凝胶。凝胶制备配方见表A.2。 表A2凝胶制备配方 溶液 7.5%分离胶 2.5%浓缩胶 分离胶缓冲液,mL 0.60 0.63 3.00 凝胶储液,mL 0.34 AP.mL 1.50 0.70 TEMED,μL 24 20 加纯水至总体积,mL 15.00 5.00 A.3 电极缓冲液 电极缓冲液制备见表A.3。 5

pdf文档 SC-T 1126-2016 班鳢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8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8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SC-T 1126-2016 班鳢 第 1 页 SC-T 1126-2016 班鳢 第 2 页 SC-T 1126-2016 班鳢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思安 于 2023-08-06 08:13:12上传分享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