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 CCS 65.020.20 B 05 DB33 浙 江 省 地 方 标 准 DB33/T 2434—2022 水稻两壮两高栽培技术规程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rice production with two strong and two high characteristics 2022 - 01 - 29 发布 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2022 - 03 - 01 实施 发 布 DB33/T 2434—2022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标准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标准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标准由浙江省农业农村厅提出并组织实施。 本标准由浙江省种植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浙江省作物学会、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衢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台州市 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秦叶波、王岳钧、陈叶平、陈进红、纪国成、许剑锋、曾孝元、何豪豪、王宏 航、范飞军、倪日群、薛占奎。 I DB33/T 2434—2022 水稻两壮两高栽培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水稻两壮两高栽培技术的品种选择、育秧移栽、目标确定、培育壮秧、基本苗和密度 确定、水分管理、肥料管理、病虫防治等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常规晚粳稻、杂交晚稻大穗型品种高产栽培。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标准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标准;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标准。 GB 4404.1 粮食作物种子 第1部分:禾谷类 GB/T 8321 (所有部分)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NY/T 525 有机肥料 NY/T 3245 水稻叠盘出苗育秧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两壮 two strong characteristics 秧苗健壮、稻秆健壮。 3.2 两高 two high characteristics 高群体总颖花量(单位面积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高籽粒充实度(结实率、千粒重)。 4 品种选择 选用大穗型品种,具体品种见附录A的A.1,种子质量符合GB 4404.1要求。 5 目标确定 2 根据所选择品种的特性和栽培制度,因地制宜确定两壮两高指标(附录A的A.2),即确定目标667 m (亩)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 6 培育壮秧 1 DB33/T 2434—2022 按NY/T 3245的要求做好叠盘出苗育秧。 7 基本苗和密度确定 7.1 基本苗数量为适宜有效穗数和单株成穗数的比值,示例见附录 A。 7.2 理论计算的基本苗与生产应用基本一致。不同类型水稻不同栽培方式按表 1 确定合理的行株距。 表1 晚稻种植密度 类型 栽培 行株距 亩丛数 每丛 亩基本苗 亩用种量 方式 (㎝) (万) 本数 (万) (kg) 30×20 1.1 1 1.1 0.4~0.5 30×27 0.83 2 1.6 0.6~0.7 30×20 1.1 2 2.2 0.9~1.0 30×27 0.83 2.5~3 2.1~2.5 0.9~1.1 30×(14~18) 1.3~1.6 3~4 5.0~6.5 2.0~2.7 手插 杂交 晚稻 机插 常规 粳稻 机插 8 水分管理 8.1 整田时开好丰产沟,实行垄畦栽培,中间丰产沟宽常规水稻 30 cm~40 cm,杂交水稻 50 cm~60 cm, 够苗后多次加深至 25 cm~30 cm。 8.2 浅水或满沟水插秧,薄水护苗,遇低温或高温时灌深水;分蘖期保持湿润,够苗前搁田;幼穗分 化至抽穗浅水勤灌;齐穗期后干湿交替。 9 肥料管理 9.1 增施有机肥 亩施有机肥300 kg~500 kg(折纯氮约3 kg),有机肥质量符合NY/T 525的要求。 9.2 配方施肥 根据各地测土配方数据进行配方施肥,氮、磷、钾比例一般为1:(0.4~0.5):(0.9~1.0)。宜 施用缓控释肥。 9.3 氮肥用量 不同类型水稻、不同产量目标的化学氮肥用量按表2的规定。 2 DB33/T 2434—2022 表2 每亩氮肥用量估算 杂交晚稻 常规晚粳稻 亩施用量(kg) 亩产(kg) 杂交籼稻亩施用量(kg) 籼粳杂交稻亩施用量(kg) 纯氮 折尿素 纯氮 折尿素 纯氮 折尿素 650 10~13 20~28 10~12 20~24 11~13 22~28 700 11~15 24~32 10~14 24~28 12~15 26~32 800 14~17 30~36 12~15 26~30 14~18 30~37 >900 16~19 34~40 / / 17~20 37~43 9.4 大田施肥方法 9.4.1 施肥原则 前氮后移,减少基肥和分蘖肥用量,增加穗肥和粒肥用量。基蘖肥:穗粒肥应为6:4或7:3。 9.4.2 分蘖肥施用 移栽后7天~10天施用分蘖肥,使够苗前群体叶色深绿,够苗后控制氮肥施用。 9.4.3 穗肥施用 穗肥应做到看苗、适时、适量施用。应在群体叶色褪淡落黄时,即从上到下数第4叶叶色淡于第3 叶,施用穗肥。施用穗肥后,群体叶色转深。 10 病虫害防治 10.1 防治原则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加强病虫害的监测调查,注重绿色防控和应急防控结合, 根据GB/T 8321(所有部分)选用农药,及时做好水稻各个时期病虫害防治。 10.2 化学除草 插种后结合第一次施肥,选用当地农业农村主管部门推荐的除草剂拌尿素撒施。对前期失除或除草 效果不佳的田块,应抓好补除工作。防除稗草等单子叶杂草,可用当地农业农村主管部门推荐的药剂, 施药前排干田水,施药后1天~2天灌水入田,并严格掌握除草剂的使用时间、药量与方法。 10.3 病虫防治 根据当地病虫情报指导意见做好稻瘟病、白叶枯病、纹枯病、稻曲病、螟虫、飞虱等的防治工作。 11 收割 当全田95%的谷粒黄熟时,应及时收割。 3 DB33/T 2434—2022 12 标准化生产模式图 水稻两壮两高标准化栽培技术模式图见附录B。 4 DB33/T 2434—2022 AA 附 录 A (资料性) 水稻大穗型品种 A.1 水稻大穗型品种见表A.1。 表A.1 水稻大穗型品种 类型 推荐品种 甬优1540、甬优7850、甬优12、甬优17、甬优15、甬优538、嘉丰优2号、浙粳优1578、华浙 杂交晚稻 优1号、浙优18、浙优21等 常规晚粳稻 秀水14、秀水121、嘉67、浙粳99、中嘉8号等 A.2 水稻两壮两高参考指标见表A.2。 表A.2 两壮两高参考指标 壮苗标准 两 壮 指 标 壮秆标准 单季种植的杂交晚稻和常规 稻株个体健壮,叶片和 粳稻叶龄 3.0 叶~3.5 叶,秧 叶鞘厚实; 龄 13 天~18 天; 抽穗期基部节间粗短, 双季种植的杂交晚稻叶龄 3.0 茎秆粗壮; 叶~4.0 叶,秧龄 15 天~25 抽穗期单茎绿叶数与 天。 伸长节间数相同; 苗高 13 cm~ 16 cm,第 1 叶 成熟期至少保持最上 叶鞘长不超过 3 cm;第 2、3 面三张绿叶,茎鞘绿 叶叶枕间距 1.0 cm~1.5cm; 色,稻脚清爽,青秆黄 第 3 叶长约 8 cm。 熟。 芽鞘节根 5 条,全部发出,不 完全叶节根发出 6 条~8 条。 高群体总颖花量 水稻类 两 型 高 常规晚 指 粳稻 标 杂交晚 高籽粒充实度 亩有效穗数(万/亩) 每穗总粒数 结实率(%) 千粒重(g) 23~25 120~150 >90 26~28 12~16 300~330 >85 22~24 稻 注:不同品种两高指标不同,参考指标中常规粳稻以嘉67为例,亩产目标700 kg;杂交晚稻以甬优12为例,亩产目 标800 kg。 5 DB33/T 2434—2022 A.3 基本苗与有效穗、单株成穗的关系见表A.3。 表A.3 基本苗与有效穗和单株成穗的关系 示 例 甬优 12 (800 千克/亩) 亩适宜有效穗数(万) 12 12 单株成穗数(个) 12 6 亩基本苗(万) 1 2 注:水稻品种为甬优12。 A.4 基本苗与不同秧苗素质的关系见表A.4。 表A.4 基本苗与不同秧苗素质的关系 大田有效分 理论上最多 估计分蘖 单株可能 蘖叶龄数 有效分蘖数(个) 发生率% 成穗数(个) 苗床旱育秧 6 12 80 10.6 12/10.6=1.1 秧田湿润秧 5 8 70 6.6 12/6.6=1.8 机插秧盘秧 4 5 70 4.5 12/4.5=2.7 育秧方式 注:按甬优12在3.5叶移栽、有效穗12万计算。 6 亩合理基本苗(万) DB33/T 2434—2022 BB 附 录 B (规范性) 水稻两壮两高标准化栽培技术模式图 水稻两壮两高标准化栽培技术模式图见图B.1。 因地制宜选品种 关 键 技 术 基质叠盘育壮苗 稀植早发促壮秆 三沟配套调水气 巧施穗肥保大穗 综合防治控病虫 根据当地生态条件和对 种子经晒种、浸种消毒、沥 根据目标产量适宜穗数和 开好“田”或“中”字型沟,沟宽 看苗、适时、适量巧施穗肥。 落实绿色防控措施,控制病虫 品种生育特性的要求,因地制 干后用于播种。采用水稻专用育 秧苗素质确定合理基本苗,宽 常规水稻 30 cm~40 cm、杂交水 单季常规粳稻和杂交晚稻一 害,抓住关键时期,选用高效低 宜科学选用大穗型品种。建议 秧基质育秧,流水线播种。洒水 行、少本、稀植、足苗,壮苗早 稻 50 cm~60 cm、沟深 20 cm~ 般化肥总氮量的 30%~40%用 毒农药,做好重点病虫防控。晚 杂交晚稻可选用甬优 12、甬优 均匀,使基质湿透不滴水。机插 发,约在播后 40 天够苗。单季 35cm,做到三沟配套,加深田外排 作穗肥,在倒 4 叶露尖(距始 稻孕穗期遇多阴雨天气,对籽粒 538、甬优 9 号、甬优 15、华 播种量单季杂交晚稻每盘 50g~ 杂交晚稻 30 cm×20 cm 以上, 水沟渠,做到排灌顺畅,利于调节 穗约 38 天~40 天)至倒 2 叶
DB33-T 2434-2022 水稻两壮两高栽培技术规程 浙江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1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1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本文档由 思安 于 2022-09-29 22:06:51上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