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 65.150
CCS B 52
33
浙江省 地方标准
DB33/T 472—2023
代替 DB33/T 472 —2014
贻贝养殖技术规范
Technical specif ication for mussel cultivation
2023 - 07 - 22发布 2023 - 08 - 22实施
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33/T 472 —2023
I 前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 —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标准代替 DB33/T 472 —2014 《贻贝养殖技术规范》,与 DB33/T 472 —2014相比,除结构调整和
编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a) 删除了“半人工采苗”内容(见 2014年版的第 1章);
b) 删除了“半人工出苗”、 “采苗场”、 “壳长”的术语定义(见 2014年版的3.1、3.2、3.4);
c) 增加了“性腺指数”的定义(见 3.1);
d) 删除了“半人工出苗”的内容( 2014年版的第 4章);
e) 增加了“环境与设施”的内容(见 4.1);
f) 增加了“亲贝培育”的内容(见 4.2.2);
g) 增加了“催产和孵化”的内容(见 4.3);
h) 增加了“浮游幼虫培育”的内容(见 5.1);
i) 增加了“稚贝培育”的内容(见 5.2);
j) 更改了养殖场环境条件的内容(见 6.1,2014年版的5.1);
k) 更改了养殖筏架与器材的内容(见 6.2,2014年版的5.2);
l) 更改了放养时间(见 6.3,2014年版的5.4.1);
m) 更改了包苗密度(见 6.4,2014年版的5.4.3);
n) 更改了吊绳间距(见 6.5,2014年版的5.4.4);
o) 更改了收获时的贻贝壳长(见第 7章,2014年版的第 6章);
p) 更改了贻贝养殖标准化技术模式图(见第 8章,2014年版的第 7章)。
请注意本标准的某些内容有可能涉及专利。本标准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标准由浙江省农业农村厅提出并实施。
本标准由浙江省水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浙江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温州市渔业技术推广站、嵊泗县海洋与渔业局、嵊
泗县贻贝行业协会、温州新亮水产种业有限公司、嵊泗县 市场监督管理局、舟山市标准化研究所、舟山
市质量技术监督检测研究院 。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周朝生、柯爱英、金友定、陈坚、张政一、陈亨亮、朱洁、陆荣茂、方伦益、
胡园、王铁杆、李存军、王海荣、厉梁、顾胜蓝 。
本标准所代替文件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 2004年首次发布为 DB33/T 504.1 —2004、DB33/T 504.2 —2004;
—— 2014年第一次修订时,并入了 DB33/T 504.1 —2004、DB33/T 504.2 —2004的内容;
—— 本次为第二次修订。
DB33/T 472—2023
1
贻贝养殖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贻贝人工繁殖、苗种培育、养成和收获的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厚壳贻贝 (Mytilus coruscus )全人工育苗和筏式养成,紫贻贝( Mytilus
galloprovincialis )可参照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标准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 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标准;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标准。
GB 11607 渔业水质标准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性腺指数 gonadosomatic index
亲贝性腺质量占软体部质量的百分比。
3.2
肥满度 condition factor
贻贝肉质部的肥瘦程度,软体部的干物质质量与贝壳干物质质量的比值。
4 人工繁殖
环境与设施 4.1
4.1.1 环境
养殖场地处交通便利。水质符合 GB 11607 的规定。水体盐度 25~30,水温18 ℃~26 ℃,pH 7.8~
8.3,光照小于 10 000勒克斯,水中溶解氧保持在 5毫克/升以上。
4.1.2 设施
亲贝培育池、繁育池、单胞藻类培养池及配套的供水、供电、供气、供热和消毒等设施完备;繁育
中使用的筛绢网片以双丝筛绢网为宜。繁殖用水经砂滤、过滤袋等过滤。
亲贝培育 4.2
4.2.1 亲贝选择
DB33/T 472 —2023
2 每年2月~4月和10月~11月,选择自然生长或人工养殖个体,壳长 10厘米以上、洁净、无附着物、
贝壳无破损、体质健壮、活力强、双壳闭合有力、肥满度≥ 30%以上的个体为亲贝。
4.2.2 亲贝培育
4.2.2.1 培育条件
培养池深度1.5米~2.0米,每个30厘米×50厘米塑料筐装入 30个~40个亲贝,放入水泥池中加水至
60厘米~70厘米。2月~4月亲贝入池后稳定 2天~4天;然后每天升温 1 ℃,至13 ℃~18 ℃保持水温 稳
定,每日早 、中、晚3 次测量水温。10月~12月亲贝自然水温培养。
4.2.2.2 投饵
投喂以新月菱形藻( Nitzschia closterium )、牟氏角毛藻( Chaetoceros m üelleri)等硅藻 为主,
球等鞭金藻( Isochrysis galbana )、湛江叉鞭金藻(Isochrysis zhangjiangensis )等金藻和扁藻
(Platymons subcordiformis )为辅。日投喂2次~4次,日投喂 总量为水体中藻细胞数 2.5×105细胞/
毫升~4.0×105细胞/毫升,具体 根据摄食情况 及时调整 投喂量。
4.2.2.3 充气和换水
培育池保持 微充气。亲贝性腺发育早期培育池每天 换水40%~50%,后期每天只加藻液不换水, 用虹
吸管控制 培育池水位1.2米。
催产和孵化 4.3
4.3.1 催产
培育亲贝平均性腺指数达 15%以上时适时催产:先 剪去亲贝的足丝和 贝壳外的附着物 ,用清洁海水
将壳表附着物和杂质冲洗干净, 再用10毫克/升高锰酸钾溶液浸泡 5分钟~15分钟后用清洁海水洗净, 待
贝体阴干4小时~6小时后,经充气或流水刺激 1小时~2小时使亲贝排精产卵。
4.3.2 洗卵
雌贝产卵后及时 挑出雄性亲贝 ,采用充气、捞 出排泄漂浮物、过滤加水等方法清 洗。
4.3.3 孵化
受精卵孵化密度 以15个/毫升~30个/毫升为宜 。
5 苗种培育
浮游幼虫培育 5.1
5.1.1 培养密度
幼虫密度以 8个/毫升~15个/毫升为宜。
5.1.2 充气
持续微充气,保持水中溶解氧 5毫克/升以上。
5.1.3 换水和投饵
DB33/T 472 —2023
3 浮游幼虫前期日换水量为 30%~50%,中后期日换水量为 50%~80%。D形幼虫开口 后以投喂球等鞭金
藻、湛江叉鞭金藻等金藻为主。投喂量为 D型幼虫初期 水体中藻细胞数 1×104细胞/毫升~5×104细胞/
毫升,浮游幼虫后期 水体中藻细胞数 5×104细胞/毫升~10×104细胞/毫升。日投喂 2次~4次。
5.1.4 移池
用网孔对角长度小于幼虫最小个体 10%~20%的双丝筛绢网收集幼虫后移苗,每 3天~4天移池1次。
网目大小宜以移苗前期为 300目、中期为 250目、后期为 200目。每次移池操作前, 应对使用的网片进行
查漏检查。
稚贝培育 5.2
5.2.1 附苗
网片、塑料板等附着基 经消毒、清洗等工序处理后待用。 当浮游幼虫 壳长规格达290微米~310微米
时,投放网片 、塑料板等附着基 ,或者水泥池附着, 5天~7天后移池。附苗稚贝密度 3×106个/平方米~
5×106个/平方米为宜。
5.2.2 充气与换水
执行5.1.2的方法。 1天~15天日换水量为 30%~50%,15天~50天换水量为 100%。
5.2.3 投饵
投喂金藻 、角毛藻和 扁藻,日投喂量为水体中藻细胞数 5×104细胞/毫升~10×104细胞/毫升,日投
喂2次。
5.2.4 稚贝出池
当稚贝壳长长至≥1mm时可适时出池 。要求苗体规格均匀、 肠胃饱满, 体表无附着生物, 壳色亮泽。
采用称量法计数 ,筛绢袋盛苗 :用砂滤海水淋湿贝苗,置于开口的塑料桶、泡沫箱等容器中。采用干法
运输,途中保持贝苗湿润,严防暴晒、雨淋、风吹。运输时间不宜超过 15小时,长时间运输宜用空调车
或空运。
6 养成
养殖区选择 6.1
宜选在可避大风浪的海域,水深> 5米,流速< 80厘米/秒,水温 5 ℃~28 ℃,盐度 22~32,透明度
≥1米,潮流需有通畅的往复流、避免旋转流,基础 饵料生物丰富,水质符合 GB 11607要求。
养殖筏架构件 6.2
6.2.1 组成与布局
养殖筏架由浮绠、橛缆、大桁、串缆、桩头、浮子等组成。筏架之间距离为 15.0米~35.0米,筏架
间呈“田”字型排列。筏架的浮绠与主潮流或主风方向成 5°~10°夹角。筏架的俯视图和截面图见附
录A。
6.2.2 养成绳
DB3
DB33-T 472-2023 贻贝养殖技术规范 浙江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0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0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本文档由 思安 于 2023-09-17 23:08:02上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