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 65.020.20 CCS B 05 34 安 徽 省 地 方 标 准 DB 34/T 3717—2020 红掌组培快繁技术规程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tissue culture and rapid propagation of Anthurium andraeanum 2020-11-27 发布 2020-12-27 实施 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 34/T 3717—2020 前 言 本文件按照 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安徽农之源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提出。 本文件由安徽省林业局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安徽农之源生态农业有限公司、阜阳师范大学、亳州市金辉园林农业科技工程有 限公司、安徽科技学院、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江苏新境界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兰伟、郑萍、凌飞东、张远兵、张源、胡新、刘晓艳、谢欣雨、黄才华、任杰、 李辉、王先亮、徐厚刚、陈竹、高俊兰。 I DB 34/T 3717—2020 红掌组培快繁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红掌(Anthurium andraeanum)组培快繁的组培设施、培养基配制、愈伤组织诱导培 养、愈伤组织分化培养、继代增殖培养、生根培养、炼苗、组培苗分级、档案管理。 本文件适用于红掌组培育苗生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LY/T 2289 林木种苗生产经营档案 NY/T 2306 花卉种苗组培快繁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本文件没有需要界定的术语和定义。 4 组培设施 参照 NY/T 2306 的规定执行。 5 培养基配制 5.1 培养基类型的选择 选择 MS 培养基为基本培养基。 5.2 MS 培养基配制 参照 NY/T 2306 的规定执行。 5.3 培养基配方 5.3.1 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 MS+6-BA 1.0 mg/L+2,4-D 0.1 mg/L + 蔗糖 30 g/L+卡拉胶 5.5 g/L。 5.3.2 分化培养基 MS+6-BA 1.5 mg/L+ NAA 0.05 mg/ml + 蔗糖 30 g/L+卡拉胶 5.5 g/L。 5.3.3 继代增殖培养基 1 DB 34/T 3717—2020 MS+6-BA 1.0 mg/L+ NAA 0.1 mg/L + 白砂糖 30 g/L +卡拉胶 5.5 g/L。 5.3.4 生根培养基 1/2 MS+6-BA 0.2 mg/L+NAA 0.5 mg/L+AC(活性炭)0.2 g/L+ 白砂糖 20 g/L +卡拉胶 5.5 g/L。 5.4 培养基 pH 值 用 pH 计或 pH 试纸测培养基 pH 值,用 1 mol/L HCL 或 1 mol/L NaOH 调节培养基 pH 值至 5.8。 5.5 培养基分装 利用自动灌装机分装,每升分装 25 ~30 瓶。分装时培养基不得沾在培养瓶口周围。 5.6 培养基灭菌 -2 -2 在1.1 kg·cm ~1.2 kg·cm 、121℃下,培养基灭菌 15 min~20 min,并尽快取出存放固定位置, 不得与未灭菌物品混放。配制的培养基应 12 h 内进行灭菌。 6 愈伤组织诱导培养 6.1 外植体选取 在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红掌植株上,选取刚展开的幼嫩叶片备用。 6.2 外植体清洗 将选取的外植体在自来水下流水冲洗 15 min~20 min。 6.3 外植体消毒 在超净工作台上,用无菌滤纸吸干外植体表面水分,浸入 70%乙醇中消毒 15 s~20 s后,将 70% 乙醇倒去,用无菌水冲洗 3 次,再浸入 2.0%次氯酸钠溶液消毒 12 min~15 min,倒出次氯酸钠溶液, 用无菌水冲洗 4~5 次,置于无菌滤纸上晾干备用。 6.4 6.4.1 外植体接种 接种工具消毒 将剪刀、镊子等接种工具在高压灭菌锅中灭菌后,放置在超净工作台上。接种时,接种工具用电热 灭菌器灭菌,然后在无菌工具放置架上冷却至室温备用。 6.4.2 接种 将叶片切成 0.8 cm×0.8 cm~1.0 cm×1.0 cm 小块,接种至 4.3.1 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上。每 瓶培养基接种 2~3 个小块。 6.4.3 标记 接种后,每批用记号笔将品种代号、培养基编号、工作人员编号及接种日期等信息标示在培养瓶上; 记录本人的接种数量,包括母瓶数和接种瓶数。 6.5 2 培养条件 DB 34/T 3717—2020 培养温度为 24℃~26℃,光照强度 300 lx~500 Lx,连续定时光照时间 12 h/d。 6.6 培养时间 外植体接种后,连续培养 50 d~60 d,切口部分首先产生愈伤组织,再形成浅绿色瘤状突起,进 而形成芽眼,并分化成芽。 7 7.1 愈伤组织分化培养 转接 将诱导出的愈伤组织块切成带有 3 ~5 个芽眼的小块,转接到 4.3.2 分化培养基上。继续培养, 开始产生芽丛,当幼苗生长至 1.0 cm 时,把芽丛转入继代增殖培养基。 7.2 培养条件 培养温度为 24℃~26℃,光照强度 2000 lx~3000 Lx,连续定时光照时间 12 h/d。 7.3 培养时间 一般为 45 d 左右。 8 8.1 继代增殖培养 转接 选取长势良好、状态一致且带有芽丛的愈伤组织切割成 1.0 cm×1.0 cm 小块,接种至 4.3.3 继 代增殖培养基上培养。 8.2 培养条件 培养温度为 24℃~26℃,光照强度 2000 lx~3000 Lx,连续定时光照时间 12 h/d。 8.3 培养时间 一般为 45 d 左右。 8.4 培养代数 继代增殖次数控制在 10 代以内。 9 9.1 生根培养 转接 将苗高 2.0 cm 以上,生长健壮、长势一致的无根组培苗,转接到 4.3.4 生根培养基中。 9.2 培养条件 培养温度为 24℃~26℃,光照强度 2000 lx~3000 Lx,连续定时光照时间 12 h/d。 9.3 培养时间 3 DB 34/T 3717—2020 一般为 30 d 左右。 10 炼苗 10.1 炼苗标准 培养瓶内生长的根、茎、叶俱全的完整植株,基部长出 3~5 条不定根,株高 3.0 cm~5.0 cm,3~ 4 片叶时,便可炼苗。 10.2 炼苗条件 将培养瓶放置在遮阳度为 50%~70%,温度为 24℃~26℃的温室中,把培养瓶盖全部打开或半打 开炼苗。 10.3 炼苗时间 一般炼苗时间为 3 d~5 d,然后再移栽。 11 组培苗分级 11.1 根据组培苗苗高、植株长势、叶片色泽,生产中可将红掌组培苗分为一级苗、二级苗、三级苗和 不合格苗。 11.2 通常一级苗苗高 5.0 cm(含 5.0 cm)以上,二级苗苗高 4.0 cm~5.0 cm(含 4.0 cm),三级 苗苗高 3.0 cm~4.0 cm(含 3.0 cm),苗高 3.0 cm 以下为不合格苗。 12 档案管理 参照 LY/T 2289 的规定执行。 4
DB34-T 3717-2020 红掌组培快繁技术规程 安徽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8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8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09-30 07:41:03上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