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 65.020.99 B 16 浙 江 DB3311 省 丽 水 市 地 方 标 准 DB3311/T 47―2015 毛竹主要害虫生态控制技术规程 2015 - 12 - 15 发布 丽水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2016 - 01- 15 实施 发 布 DB3311/T 47―2015 前言 本标准按照 GB/T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的附录 A 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丽水市生态林业发展中心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遂昌县生态林业发展中心、丽水市林业技术推广总站、丽水市白云山生态林场。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徐真旺、王 芳、周樟庭、兰冬香、刘伟、黄宇南、程瑶。 本标准属首次发布。 1 DB3311/T 47―2015 毛竹主要害虫生态控制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毛竹主要害虫生态控制技术的术语和定义,监测调查、生态控制措施等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丽水市区域内毛竹林主要害虫的防治。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明日期的版本适用于 本文件。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LY/T 1681 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及成灾标准 LY/T 1915 诱虫灯林间使用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生态控制 采取营林、物理和生物等措施控制病虫害的技术。 3.2 监测调查 为证实一种有害生物种群的变化而进行持续性观测和调查。 4 监测调查。 4.1 按照毛竹主要害虫的生物学特性(详见附录 A)进行监测调查。 4.2 根据监测调查数据,结合气候因子,预测病虫发生趋势,确定生态控制方案。 5 毛竹主要害虫生态控制技术 5.1 一字竹笋象 (Otidognathus davidis Fairmaire) 5.1.1 营林措施 DB3311/T 47―2015 砍伐 3 度以上的老竹,冬季结合挖冬笋深翻,深度 10cm~20 cm;尽量多保留毛竹林内的其他树种, 适当增加竹林周边的其他林种。 5.1.2 物理措施 5.1.2.1 竹笋套袋:当竹笋长到 1.5m 时,用 60cm 长塑料袋从笋尖往下套,保护笋上部不被一字竹笋象 2 为害,每 hm 应留 45 株~60 株笋不套,5 月下旬砍掉拿到竹林外进行处理。 5.1.2.2 人工捕捉: 4 月下旬,选择闷热天气的上午 9 时~10 时、下午 3 时~5 时人工捕捉。 5.2 竹笋禾夜蛾 (Oligia vulgaris (Butler)) 5.2.1 营林措施 8 月至翌年 2 月,彻底清除竹林内及林地边缘杂草;3 月底前集中清除萌发嫩草,堆集沤肥,消灭 幼龄幼虫;及时挖除不能成竹的笋、虫害笋。 5.2.2 物理措施 在 6 月份成虫期,根据 LY/T 1915 诱虫灯林间使用技术规范,设置诱虫灯诱杀。 5.2.3 生物措施 留笋期,每笋平均虫口达 0.5 头/株时,用 1.8%阿维菌素乳油 1000 倍或 1.2%苦参碱乳油 500 倍地 面喷雾防治。 5.3 竹卵圆蝽 (Hippota dorsalis (Stal)) 5.3.1 营林措施 同 5.1.1。 5.3.2 物理措施 5.3.2.1 油环阻隔:4 月上旬,在竹杠离地 50cm 处涂 15cm 宽油环,油环最佳组合为黄油:机油=2:1。 5.3.2.2 人工捕捉:4 月中旬~5 月中旬,人工捕捉。 5.3.4 生物措施 5.3.4.1 注意保护和利用蚂蚁、螳螂、蜘蛛和黑卵蜂等天敌。 5.3.4.2 在 4 月中旬~5 月下旬,平均虫口达 6 头/株时,用 1.8%阿维菌素乳油 1500 倍~2000 倍或 1.2% 苦参碱乳油 1000 倍~2000 倍喷雾防治;6 月上旬,用 0.3%阿维·苏云菌粉剂进行喷粉防治,用量 7.5 kg/hm2~11.25kg/hm2。 3 DB3311/T 47―2015 5.4 刚竹毒蛾(Pantana phyllostachysae (Chao),) 5.4.1 营林措施 同 5.1.1。 5.4.2 物理措施 6 月上旬~10 月上旬,根据 LY/T 1915 诱虫灯林间使用技术规范,设置诱虫灯诱杀。 5.4.4 生物措施 3 月中旬开展虫情调查,平均虫口达 8 头/株时, 4 月、5 月份各施放白僵菌粉炮(150 亿球孢)1 次,每 hm230 个至 45 个;平均虫口达 16 头/株时,多施放一次;平均虫口达 32 头/株时,在 3 月中旬~ 5 月下旬、6 月下旬~8 月上旬,用 0.3%阿维·苏云菌粉剂进行喷粉防治,用量 7.5 kg/hm2~11.25kg/hm2。 5.5 黄脊竹蝗 (Ceracris kiangsu Tsai) 5.5.1 营林措施 提倡营造混交林,在竹林内种植桤木或泡桐树,用于繁殖红头芫菁。 5.5.2 物理措施 6 下旬~8 月上旬,用混有农药的尿液(如尿液:杀虫双=19:1)诱杀。放置密度根据 LY/T 1681 林 业有害生物发生及成灾标准,重度间隔 4m~5 m 放一个,中度 10 m 放一个,轻度 20 m 放一个,施药应 选在晴天进行,10 天更换一次尿液和药剂。8 月下旬,在竹林阳坡清除杂草,整理出空地,堆放用人尿 浸透过的新鲜稻草,引诱竹蝗集中产卵, 11 月份挖除卵块。 5.5.3 生物措施 5.5.3.1 保护和利用红头芫菁。 5.5.3.2 6 月上旬,跳蝻平均虫口达 2 头/平方米时,施放白僵菌粉炮(150 亿球孢),每 hm230 个~45 个; 跳蝻平均虫口达 5 头/平方米时, 用 25%灭幼脲 3 号 1500 倍~2000 倍或 1.8%阿维菌素乳油 1500 倍~2000 倍均匀喷雾防治;跳蝻上竹后,用 0.3%阿维·苏云菌粉剂进行喷粉防治,用量 7.5 kg/hm2~11.25kg/hm2。 5.6 竹织叶野螟 (Algedonia coclesalis Walker) 5.6.1 营林措施 同 5.1.1。 5.6.2 物理措施 DB3311/T 47―2015 6 月上旬,根据 LY/T 1915 诱虫灯林间使用技术规范,设置诱虫灯诱杀。 5.6.3 生物措施 在 6 月、8 月、9 月,施放白僵菌粉炮(150 亿球孢) ,每 hm230 个~45 个;平均虫口达 220 头/株 以上,用 0.3%阿维·苏云菌粉剂进行喷粉防治,用量 7.5 kg/hm2~11.25kg/hm2。 5.7 长齿真片叶蜂 (Eutomostethus longidentus Wei) 5.7.1 营林措施 加强毛竹林抚育,冬季结合挖冬笋深翻 20cm~30 cm,消灭越冬土茧。 5.7.2 物理防治 5 月下旬~6 月下旬,宜采取人工捕捉或涂刷 5cm 宽的粘虫胶杀灭。 5.7.3 生物措施 5.7.3.1 注意保护和利用猎蝽、蚂蚁、食虫虻、蜘蛛、赤眼蜂、黑卵蜂等天敌。 5.7.3.2 5 月下旬~6 月下旬,如平均虫口达 36 头/株时,用 0.3%阿维·苏云菌粉剂进行喷粉防治,用量 7.5 kg/hm2~11.25kg/ hm2。 5.8 竹叶涓夜蛾 (Rivula biatomea (Moore)) 5.8.1 营林措施 同 5.1.1。 5.8.2 物理措施 6 月至 10 中旬,根据 LY/T 1915 诱虫灯林间使用技术规范,设置诱虫灯诱杀。 5.8.3 生物措施 5.8.3.1 注意保护和利用鸟类、蜘蛛、螳螂、蚂蚁等天敌。 5.8.3.2 5 月中旬~10 月,平均虫口达 160 头/株或竹叶被害率在 5%以上时,用 0.3%阿维·苏云菌粉剂进 行喷粉防治,用量 7.5 kg/hm2~11.25kg/hm2。 5.9 竹篦舟蛾 (Besaia goddrica (Schaus) 5.9.1 营林措施 5 DB3311/T 47―2015 同 5.1.1。 5.9.2 物理措施 在 4 月下旬~10 月中旬,根据 LY/T 1915 诱虫灯林间使用技术规范,设置诱虫灯诱杀。 5.9.3 生物措施 5.9.3.1 注意保护和利用蚂蚁、蜘蛛、草蛉、大刀螂、广腹螳螂、黄足猎蝽、鸟类和赤眼蜂、黑卵蜂等天 敌。 5.9.3.2 5 月上旬~下旬、7 月上旬~8 月上旬、8 月下旬~9 月下旬等幼虫期,平均虫口 12 头/株以上时, 用 0.3%阿维·苏云菌粉剂进行喷粉防治,用量 7.5 kg/hm2~11.25kg/hm2。 6. 毛竹主要害虫生态控制技术模式图 毛竹主要害虫生态控制技术模式图参见附录 B。 DB3311/T 47―2015 A (资料性附录) 名称 毛竹主要虫害发生规律及危害特征 一字竹笋象 发生部位:毛竹等竹笋。发生规律:在有出笋大小年的毛竹林中,分大年出笋型与小年出笋 型,均为 2 年 1 代。以成虫越冬,4 月底、5 月初越冬成虫出土,成虫在竹笋上啄食笋肉补充 营养,产卵在竹笋上,幼虫危害竹笋。为害后果:被害笋发育为新竹,竹秆节间缩短、有虫 孔和凹陷,竹材利用率下降;虫口密度大时竹笋被为害致死。 竹笋禾夜蛾 发生部位:危害竹笋。发生规律:1 年 1 代,以卵越冬。1 月底 2 月初卵开始孵化,初孵幼虫 取食禾本科、莎草科杂草,4 月竹笋出土,蛀入笋中危害,老熟幼虫出笋,在土表结茧化蛹。 为害后果:严重时大量竹笋被害,不能成竹或断头折梢。 竹卵圆蝽 发生部位:成、若虫危害竹节。发生规律: 1 年 1 代。以 2-4 龄若虫越冬。翌年 4 月上、中 旬越冬若虫活动取食,5 月下旬、6 月上旬成虫羽化。为害后果:以成、若虫在竹子大小枝条 的节上、主秆节的上下群集吸取汁液,造成竹子被害枝节以上的枝条落叶枯死,严重时,竹 子上出现大量枯枝或全株死亡。 刚竹毒蛾 发生部位:毛竹等竹叶。发生规律:1 年 3 代,以卵或 1~2 龄幼虫在叶背越冬。各代幼虫取 食期为 3 月中旬到 6 月上旬、6 月下旬到 8 月上旬、8 月中旬到 10 月上旬。为害后果:轻则 影响毛竹的生长、竹笋产量减少,重则将竹叶食尽,使竹节内积水,致被害竹林成片枯死。 黄脊竹蝗 发生部位:毛竹等竹叶。发生规律:1 年 1 代。以卵在土中卵囊内越冬,5 月下旬开始孵化, 7 月上旬开始羽化,7 月中、下旬开始交尾,8 月上旬产卵。为害后果:成虫取食叶片,轻则 影响毛竹的生长、竹笋产量减少,严重时,将竹叶吃尽,新竹被害即枯死,老竹被害后 2-3 年内不发新笋,被害竹的竹秆内往往积水,不能利用。 竹织叶野螟 发生部位:毛竹等竹叶。发生规律:1 年发生4代,以老熟幼虫越冬,世代重叠现象明显。 各代幼虫发生期为 5 月
DB3311-T 47─2015 毛竹主要害虫生态控制技术规程 丽水市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2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2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09-30 13:45:25上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