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安全标准网
ICS 65.020.40 CCS B 61 DB51 四 川 省 地 方 标 准 DB51/T 2737—2020 大熊猫放归技术规范 2020 - 12 - 17 发布 四川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2021 - 01 - 01 实施 发 布 DB51/T 2737—2020 目 次 前言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放归个体选择 ...................................................................... 2 5 放归地选择 ........................................................................ 3 6 运输 .............................................................................. 3 7 释放野外 .......................................................................... 3 8 放归后监测 ........................................................................ 3 9 放归成效评估 ...................................................................... 4 附录 A (资料性) 山系和局域种群排序依据 ............................................ 6 附录 B (资料性) 监测方法 .......................................................... 8 附录 C (资料性) 生存状况评估相关指标计算方法 ..................................... 12 I DB51/T 2737—2020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则编 写。 本文件由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提出、归口并解释。 本文件起草单位:四川省野生动物资源调查保护站、四川省自然保护地工作总站、四川省大熊猫科 学研究院、西华师范大学、四川栗子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 本文件起草人:杨志松、杨旭煜、古晓东、顾海军、黄蜂、张志和、何可、齐敦武、杜一平、骆伟、 杨毅、杨坤林、朱敏。 本文件首次发布。 II DB51/T 2737—2020 大熊猫放归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大熊猫放归个体选择、放归地选择、运输、放归、放归后监测及放归成效评估方面的 技术性和管理性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四川省境内大熊猫国家公园、大熊猫自然保护区以及大熊猫栖息地、大熊猫历史分布 区内的大熊猫放归活动。大熊猫国家公园、大熊猫自然保护区以及大熊猫栖息地、大熊猫历史分布区外 的大熊猫放归活动可参照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LY/T 2767-2016 野外大熊猫救护及放归规范 DB51/T 2287-2016 野生动物红外相机监测技术规程 DB51/T 2403-2017 野生大熊猫粪便样品采集及DNA提取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放归 release 一个物种回到其栖息地或原来的栖息地以复壮野生种群或重新建立野生种群的行动,主要包含引入 (Introduction)、重引入(reintroduction)和复壮(restocking)3种类型。 3.2 山系 mountains 在一个巨大的构造单元或一个大型构造体系范围内发育形成且在形态、成因、结构上有紧密联系的 属于同一系统的若干相邻山脉的综合体。对于大熊猫分布区来说特指岷山山系、邛崃山山系、凉山山系、 大相岭山系、小相岭山系和秦岭山系等6大山系。 3.3 局域种群 local population 通过某种程度的个体迁移而连接在一起的区域种群。 3.4 监测 monitor 为了特定目的,按照预先设计的时间和空间,用可以比较的方法,对一种或多种要素或指标进行间 断或连续地观察、测定、分析其变化及影响的过程。 1 DB51/T 2737—2020 4 放归个体选择 4.1 遗传背景 圈养大熊猫放归个体在同一区域多次放归时,应选择具有不同遗传背景亲本繁殖的后代;野生大熊 猫异地放归时,放归个体应选择具有同一山系或相邻山系遗传背景亲本繁殖的后代,岷山山系大熊猫个 体不宜和其他山系大熊猫种群交流。 4.2 体形体态 4.2.1 放归个体是否肢体完整 肢体应完整、健康。 4.2.2 放归个体外观形态 应选择外观形态为适中的个体。 放归大熊猫个体外观形态具体描述: 消瘦:皮包骨头,躯干骨、头骨棱角明显,腰部和臀部之间向内凹陷,尾根和臀部之间形成下陷的 窝。毛发凌乱、粗糙、粘连。 偏瘦:能较明显看到背脊,用手触摸大熊猫腰背部可触摸到独立的脊突,但不十分尖锐。在髋骨和 尾根部可见少许脂肪。 适中:背部为圆形拱起,看不见突起背脊骨。面部线条圆润,无明显棱角。 偏胖:看起来身体脂肪含量较高,用力压大熊猫腰背部时也难以感受到脊突的存在。 肥胖:看不到骨架结构、躯干棱角性,整个身体呈现出又短又粗的外观。 4.3 血液生化 放归个体各项血液生化指标应符合表1中正常值范围内。 表1 血液生化指标 血液生化指标 范围 白蛋白范围(g/L) 32.0≦x≦52.0 球蛋白范围(g/L) 15.7≦x≦39.5 总脂范围(mmol/L) 11.44≦x≦18.95 胆固醇范围(mmol/L) 0.78≦x≦12.93 非蛋白氮(mmol/L) 10.30≦x≦24.14 12 红细胞数(10 /L) 5.97≦x≦6.08 血红蛋白含量(g/L) 119.57≦x≦121.94 9 白细胞数(10 /L) 9 9.91≦x≦10.36 血小板范围(10 /L) 91.32≦x≦382.65 血小板压积范围(%) 0.06≦x≦0.30 4.4 疾病 为否定性指标。患有严重消化系统疾病(如肠梗阻、胃肠出血和溃疡等)、体内寄生虫(如熊猫蛔 虫、熊弓蛔虫、鹿槽盘吸虫等)、体外寄生虫(蠕形螨、疥螨、耳痒螨等)、呼吸系统疾病(如肺炎、 2 DB51/T 2737—2020 气管和支气管炎、肺水肿等)和营养不良等疾病的大熊猫在治愈前不能作为放归备选个体;患过犬瘟热、 犬细小病毒、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性肝炎等烈性传染病的大熊猫不能作为放归备选个体;患过癫痫和 肿瘤的大熊猫不能作为放归备选个体。 4.5 年龄 放归大熊猫个体如为人工繁殖的圈养个体,年龄应在亚成体阶段(1.5岁~2岁);放归大熊猫个体 如为野外个体,幼体阶段不能放归野外,其余不受年龄限制。 5 放归地选择 5.1 山系 以不同山系大熊猫种群线粒体基因核苷酸多态性(π)作为判断依据。不同山系大熊猫放归优先性 排序为大相岭山系、小相岭山系、凉山山系、秦岭山系、邛崃山山系、岷山山系。排序依据见附录A.1。 5.2 局域种群 应选择在7个局域种群中放归大熊猫,放归优先顺序为小相岭种群、大相岭B种群、岷山L种群、凉 山B种群、邛崃山D种群。排序依据见附录A.2。 5.3 放归点 应选择在:食物资源充足区域;食物资源为当地野生大熊猫的主食竹;有水源;不在当地野生大熊 猫分布密集区域;人为干扰小的区域。 6 运输 应尽可能减少路途运输时间,应保证在放归的头天能到达放归地所在放归点附近;运输所需设备和 注意事项参照LY/T 2767-2016内容执行;到达放归点附近后,饲喂当地大熊猫主食竹;避免人为干扰。 7 释放野外 释放地点应选择在大熊猫栖息地内有小块平地处;提前用竹子等自然物搭建围栏和通道,保证释放 后大熊猫能定向进入野外栖息地中,不会出现安全事故;释放时尽量减少人为干扰;释放前监测队员应 到位,保证释放后能及时监测动向;释放后第一个月应全天候进行监测,每隔一个小时报告放归个体位 置状况,一个月后每天至少一次报告放归个体位置状况。 8 放归后监测 8.1 行为监测 应采用GPS无线电项圈跟踪技术、路线法、DNA分子技术、红外自动触发相机技术,监测放归大熊猫 的空间利用、活动节律、食性、生境选择等信息,分析大熊猫放归后的行为模式及适应过程,评估放归 成效并为启动应急预案提供基础信息。监测内容和方法见附录B。 8.2 干扰监测 3 DB51/T 2737—2020 应采用路线法、红外自动触发相机技术,调查和监测放归大熊猫活动区域人为原因引起的,活动区 域内不连续存在因子的突然作用或连续存在因子的异常波动,分析其导致放归大熊猫在空间利用、活动、 觅食、生境选择等方面发生的变化。监测方式分为常规监测和专项监测。干扰监测与行为监测同时进行, 方法见附录B。 8.3 疾病监测 应采用GPS无线电项圈跟踪技术、路线法,收集放归大熊猫新鲜粪便,监测和分析放归大熊猫的身 体状况和感染疾病情况,为人工干预提供基础数据。疾病监测与行为监测同时进行,方法见附录B。 8.4 同域动物监测 应采用路线法、红外自动触发相机技术,调查和监测放归大熊猫活动区域同域分布的其它野生脊椎 动物的种类、分布、痕迹密度、丰富度、性比、遗传多样性、寄生虫、病原体及与大熊猫的种间关系等。 同域动物监测与行为监测同时进行,方法见附录B。 8.5 放归大熊猫融入放归地大熊猫种群的监测 应采用GPS无线电项圈跟踪技术

pdf文档 DB51-T 2737-2020 大熊猫放归技术规范 四川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7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7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DB51-T 2737-2020 大熊猫放归技术规范 四川省 第 1 页 DB51-T 2737-2020 大熊猫放归技术规范 四川省 第 2 页 DB51-T 2737-2020 大熊猫放归技术规范 四川省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09-30 14:46:41上传分享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