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 65.020.01 CCS B 05 DB 11 北 京 市 地 方 标 准 DB11/T 1941—2021 农田生态景观建设规范 Specification for construction of farmland ecological landscape 2021-12-28 发布 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2022-04-01 实施 发 布 DB11/T 1941—2021 目 次 前言................................................................................. 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基本原则........................................................................... 1 5 建设内容........................................................................... 2 6 技术要求........................................................................... 3 附录 A(资料性) 农田生态景观作物推荐 ................................................ 5 附录 B(资料性) 常用农田生态景观作物技术参数 ........................................ 7 I DB11/T 1941—2021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 规定起草。 本文件由北京市农业农村局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由北京市农业农村局组织实施。 本文件起草单位: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中国农业大学。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聂紫瑾、李琳、朱莉、宇振荣、杨林、赵菲、刘云慧、田满、石颜通、李 勋、涂宏汉、强晓燕、李媛、聂青。 II DB11/T 1941—2021 农田生态景观建设规范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农田生态景观建设的基本原则、建设内容以及技术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北京市平原大田生态景观、设施园区生态景观和山区田园生态景观的建设。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 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 适用于本文件。 GB/T 16453.1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技术规范 坡耕地治理技术 GB/T 30600 高标准农田建设 通则 GB/T 38360 裸露坡面植被恢复技术规范 NY/T 2148 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农田生态景观 farmland ecological landscape 农田及其周边能提供生态系统服务的景观。 3.2 半自然生境 semi-natural habitat 农田内部与周边直接或间接受人类活动影响的非作物地带。 注:农田边界、排水沟渠、植物篱、小片林地、池塘等。 3.3 农田缓冲带 farmland buffer strip 沿河流、沟渠、道路、农田边缘一定范围内建设的植被景观带,或未耕种的天然植被地带。 4 基本原则 4.1 保障生产原则 农田生态景观方案设计应以保障粮食安全生产为前提,并采用可以促进粮食增产稳产、防灾减 灾的生态景观措施。 1 DB11/T 1941—2021 4.2 绿色生态原则 应合理布局农田缓冲带等生态景观要素和农业基础设施,采用环境友好生产技术,减少对地形 大规模改造和耕作层扰动,优先保护原生生物群落,不应种植入侵物种。 4.3 地域文化原则 应优先种植乡土植物,采用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材料和工艺,保护农田中具有地域特征或标志 性特征的景观要素。 4.4 公众参与原则 具有观光休闲功能的农田景观应融入科普知识、乡风民俗、互动娱乐等要素,宜吸收和利用公 众的乡土知识完善当地生态景观建设的方法和技术。 5 建设内容 5.1 一般要求 5.1.1 应根据各地实际,挖掘乡土特色,结合山水林田湖草保护修复工作,因地制宜开展农田生态景 观建设。 5.1.2 农业生产配套设施用地和农业废弃物处置场所等宜统一规划设计。 5.1.3 田间道路路面宜雨水可渗透,减少对农田土壤生态和景观风貌的破坏。 5.1.4 根据自然条件,结合各地实际,选择适宜的作物(附录 A),种植技术参数见附录 B。 5.1.5 宜采用节水灌溉设施和节水灌溉制度。 5.1.6 作物种植应减少化肥施用,采用有机肥或生物肥,宜增加绿肥还田。 5.1.7 病虫草鼠害防治宜采用绿色防控技术,提高生物防治、物理和化学诱控的比例,采用环境友好 型农药。 5.1.8 冬春季裸露地应采用秸秆、植被或园艺地布等方式进行覆盖。 5.1.9 需使用地膜时,应选择加厚地膜(厚度不小于 0.01 mm)或生物降解膜,使用后应收尽收,可 视范围内无废弃农膜。 5.2 平原大田生态景观 5.2.1 应在平原区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作物等的生产田进行景观建设,建设区域为农田内部及 周边的道路两侧、沟渠和边坡。 5.2.2 应构建“田成形、树成景、无裸露、无撂荒、无闲置”整齐一致兼有多样性的田园式景观。 5.2.3 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农田缓冲带、农田景观道路、坡面防护、防护林和裸露地覆盖,按第 6 章的 要求执行。 5.2.4 规模化经营和管理土地,农田地块大小、形状和田面平整应符合 NY/T 2148 的要求。 5.2.5 以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蔬菜作物为主的农田,周边应设立农田缓冲带,同时合理安排茬口形 成周年覆盖。以多花作物为主的农田,通过斑块、条带、图案等种植方式提升农田的观赏价值,在边角 地种植谷物为鸟类提供食物。 5.3 设施园区生态景观 5.3.1 应在果蔬生产和观光采摘设施园区开展景观建设,建设区域为棚室间闲置地、行道两侧、边角 地和林下裸露地等。 2 DB11/T 1941—2021 5.3.2 应构建布局合理、景观优美、无裸露、无闲置的设施园区景观。 5.3.3 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农田景观道路和裸露地覆盖,按第 6 章的要求执行。 5.3.4 以生产为主的园区,裸露地宜种植具有经济价值、轻简省工的作物;以观光采摘为主的园区, 宜种植多年生、景观效果较好的作物。 5.3.5 温室外墙颜色宜与整体景观相协调。 5.4 山区田园生态景观 5.4.1 应在山区的梯田、坡地和平坦的块状农田开展景观建设,建设区域为农田内部及其周围的边坡、 人造林等裸露地。 5.4.2 应进行山区产业—景观—生态整体规划,营造与周围自然山水和谐统一的农田生态景观。 5.4.3 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农田缓冲带、坡面防护和裸露地覆盖,按第 6 章的要求执行。 5.4.4 坡耕地耕作应符合 GB/T 16453.1 的要求。 5.4.5 山区田园景观宜选择耐旱、耐贫瘠的乡土作物。以生产为主的农田宜选择玉米、向日葵等传统 粮食和经济作物,体现传统农田风貌;以观光为主的农田宜选择高观赏价值的多花作物,形成色彩丰富、 特色鲜明的景观风貌。 6 技术要求 6.1 农田缓冲带 6.1.1 根据所在位置,农田缓冲带宽度应不低于 0.5 m,草本植物平均高度不低于 0.4 m,应保证草本 植物的覆盖度和密集程度。农田缓冲带等半自然生境的面积宜控制在农业景观的 8%~10%。 6.1.2 农田缓冲带应因地制宜选择植物种类: ——农田边缘:宜以乡土草本植物为主体,在依赖昆虫授粉的作物周围可种植蜜源植物,提高自然 授粉功能; ——道路周围:宜以农田边缘缓冲带为基础,搭配原有道路绿化的灌木和乔木,保持群落层次感; ——排水渠:沟渠底部宜种植低矮、对污染物具有富集作用的草本植物,但不应影响渠道的排水功 能; ——坡面:可与坡面防护结合进行,按 6.3 给出的要求,沿等高线条带状种植具有护坡效果的植物。 6.1.3 应建立农田缓冲带管护制度。每年夏天应对缓冲带杂草进行一次刈割。 6.1.4 除使用除草剂定点清除有害杂草和入侵物种外,缓冲带内不应使用任何农药、化肥和有机肥。 6.1.5 应对农田缓冲带加以保护,不应对其进行耕作。 6.2 农田景观道路 6.2.1 除应满足 GB/T 30600 的要求外,农田景观道路在功能上应满足农田机械、农业物资运输、观光 游览等活动的需求,道路应有互通性,在形式和风格上不应破坏当地的乡土风貌。 6.2.2 道路路面铺设,机耕路宜采用石灰岩碎屑、砂石或碎石等材料;生产道路宜采用砂石、泥结石、 素土等材料;景观休闲步道宜采用砂石、嵌草砖等材料。 6.2.3 农田景观道路绿化可与沟渠、防护林绿化、缓冲带相结合。绿化植物宜选择乡土植物,乔灌草 结合,多层次搭配。 6.2.4 道路两侧绿化应不妨碍通行安全。 6.3 坡面防护 3 DB11/T 1941—2021 6.3.1 坡面防护应符合 GB/T 38360 的要求。 6.3.2 根据坡面位置和类型采用适宜的护坡方式。排水沟的坡面应减少硬化,宜采用植被护坡;灌溉 明渠可采用防渗措施和植被护坡相结合的方式;田埂边坡应加固现有的石砌或植物田埂,新建田埂宜采 用植被护坡。 6.3.3 坡度较缓区域(坡比小于 1:1.5)护坡植被宜灌-草搭配种植;坡度较陡(坡比大于 1:1.5)的 边坡宜种植草本植物。 6.3.4 护坡植物应选择抗逆性强、根系发达、能在短期内覆盖坡面的多年生或自播能力较强的一二年 生乡土植物。植物选择见附录 A 中的表 A.2。 6.4 农田防护林 6.4.1 农田防护林建设应保持现有林带空间结构,结合河流、渠道、道路、村庄等的绿化,并与周边 半自然生境,链接构成生态网络。 6.4.2 利用相邻道路、渠道护坡、田埂等非生产用地,增加防护林宽度,修复残缺断带。防护林网密 度和栽种应符合 NY/T 2148 的要求。 6.4.3 宜增加树种
DB11-T 1941-2021 农田生态景观建设规范 北京市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0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0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09 07:29:28上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