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安全标准网
(19)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 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 号 202210732981.3 (22)申请日 2022.06.27 (71)申请人 中国水产科 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 所 地址 266071 山东省青岛市 市南区南京路 106号 (72)发明人 左涛 王俊 李秋芬 陈瑞盛  孙坚强 张贝叶  (74)专利代理 机构 北京科家知识产权代理事务 所(普通合伙) 11427 专利代理师 杜娇 (51)Int.Cl. A01K 61/54(2017.01) A01K 61/75(2017.01) H04N 7/18(2006.01) (54)发明名称 一种用于修复黄河口潮间带浅滩渔业生境 的装置和方法 (57)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修复黄河口潮间带浅 滩渔业生境的装置和方法, 属于生态 修复技术领 域, 所述装置包括框架、 标识浮板、 水层生物附着 器、 底层网格礁板、 固定水泥 块; 框架上端连接标 识浮板, 框架内部上下连接水层生物附着器, 框 架底部放置有底层网格礁板; 固定水泥块连接在 框架下部; 本发明装置适合黄河口浅滩生境特 点, 结构稳定、 可回收, 重量轻, 有效面积大、 不易 下陷, 适于软泥底质使用, 提供多层次的鱼类觅 食地和隐蔽栖息生境, 提高水域利用效率, 增加 生物多样性, 提高了渔业生物量, 修复海域渔业 资源量。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4页 附图2页 CN 115067248 A 2022.09.20 CN 115067248 A 1.一种用于修复黄河口潮间带浅滩渔业生境的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装置包括框架、 标识浮板、 水层生物附着 器、 底层网格礁板、 固定水泥块; 框架上端连接标识 浮板, 框架内部 上下连接水层生物附着器, 框架 底部放置有底层网格礁板; 固定水泥块连接在框架下部; 所述标识浮板连接在装置上部, 用于标识, 减缓装置淤埋; 水位低时, 标识浮板盖于框 架上, 防止 框架内生 境被阳光 直射; 所述水层生物附着器用于附着生物幼苗和卵; 水层生物附着器为贝壳对, 贝壳的内面 能够暂时贮水、 保湿, 防止阳光直射, 提高内部空间的有效附着面积, 为鱼、 虾、 贝类提供遮 蔽、 固着和栖息的场所; 单个水层生物附着器由连接绳和贝壳对组成, 连接绳的两端分别固定在框架的上下两 端, 贝壳对固定在连接绳上; 贝壳对的两个贝壳之间留有空隙, 且两贝壳的内面相对; 一条 连接绳上固定有一对以上 的贝壳对; 所述底层 网格礁板设置在框架底部, 两两底层 网格礁 板相对成人字形, 为底层渔业生物提供藏匿、 固着和栖息的场所, 间插带牡蛎幼苗的采苗 器, 培育牡蛎, 扩增牡 蛎礁体; 所述固定水泥块用于稳定 框架, 防滑 移作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修复黄河口潮间带浅滩渔业生境的装置, 其特征在 于, 所述标识浮板的面积大于 框架的最大横截面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修复黄河口潮间带浅滩渔业生境的装置, 其特征在 于, 两两贝壳对之间 间距5~10 c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修复黄河口潮间带浅滩渔业生境的装置, 其特征在 于, 贝壳平挂于连接绳上, 也即一个贝壳对中一个贝壳朝上, 另一个贝壳朝下。 5.一种利用所述装置用于修复黄河口潮间带浅滩渔业生境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 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牡蛎苗采集; 将所述装置连接固定, 于6月下旬8月中旬, 水温>20℃、 盐度<20psu时, 在框架上悬挂预先用海水充分浸泡的水层生物附着器, 监测牡蛎幼体在水层生物附着器上 自然附着数量和生长情况, 待 水层生物附着 器的贝壳上附有牡蛎稚贝固着后20 ‑22天, 取下 带稚贝的贝壳, 框架上补充和置换新的采苗贝壳; (2)底层网格礁板培育; 将附着稚贝的贝壳以45 ‑60°角斜插固定于底层网格礁板上, 经 过1‑2年, 秋冬季, 移植出长满 牡蛎的底层网格礁板, 置换入新的底层网格礁板; (3)礁体移植和扩增; 在待修复的牡蛎礁区, 将多个移植出带牡蛎的底层网格礁板在垂 向上的簇置, 两两相对 形成人字形渔礁, 渔礁组间距2~3 m, 根据修复区域大小和形状, 确定 渔礁组数; (4)跟踪监测; 利用潜水水下摄像, 每季度对装置周围渔业生物进行监测; 在牡蛎繁殖 盛期8月, 加密监测, 每隔10~20天, 选择低潮期, 监测牡蛎幼体的自然附着数量和生长情 况, 及时转移和置换 水层生物附着器; 每隔1 ‑2年, 移植和置换底层网格礁板 。权 利 要 求 书 1/1 页 2 CN 115067248 A 2一种用于修复黄河 口潮间带浅滩渔 业生境的装 置和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属于生态修复技术领域, 更具体地说,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修复黄河口潮 间带浅滩 渔业生境的装置和方法。 背景技术 [0002]黄河口潮间带和浅滩生物资源丰富, 规划了河口生态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和贝 类、 鱼类、 沙蚕类等多个渔业物种优质苗源保护地, 出现的经济 鱼类和无脊椎动物具有典型 的地域性。 近年受高强度捕捞和环境破坏等影响, 河口生境退化, 渔业资源随之严重衰退。 研制一种修复黄河口潮间带 渔业生境技术十分必要。 [0003]黄河口潮间带和浅滩渔业生境修复面临的主要问题有: 第一, 黄河口潮间带和浅 滩超过75%的渔获量由小型鱼类、 贝类、 虾蟹类贡献, 这些生物个体的游泳能力较弱, 多数 物种需要 经历从浮游到固着的变态发育过程。 而黄河口是北方最大的河口, 入海泥沙量大, 海底浮泥层厚, 结构物易被淤埋, 固着生长的生物易被淤泥沙掩埋窒息而死。 冬季冰期, 沿 岸海冰及开河时的浮冰对水上结构物还具有很强的破坏作用。 因而, 研制的渔业生境修复 技术需要适合于生物幼虫附着且具有抗淤、 抗冰, 具有较好的稳定性的性能。 第二、 黄河口 潮间带和浅滩区曾经分布大面积的牡蛎礁山, 其垂向结构可为渔业生物提供了栖息、 产卵 及索饵生长所需的固着基和空间, 具有较高渔业生物多样性的海洋生境。 借助和依托河口 自然牡蛎礁资源, 研制渔业生境修复技术, 是恢复渔业资源一类重要的途径。 但由于人为开 采和环境污染、 以及海底软泥化严重, 黄河口天然牡蛎礁资源和生境退化。 因此, 在研制 黄 河口潮间带和浅滩区渔业生境修复技术时, 应兼具牡蛎礁修复功 能。 迄今已经公开了多种 河口和近海牡蛎礁修复技术, 如200810201194 .6(长江口牡蛎礁构建方法)、 201510066998.X(一种用于恢复蛎岈山牡蛎礁生物资源的人工礁体构建方法)、 201910731423.3(一种生态型牡蛎礁快速构建的方法)、 202110484886.1(一种用于修复牡 蛎礁的系统及 牡蛎礁的生态修复方法)等。 现有技术多为将礁体投放到底质较硬、 泥沙淤积 少的海底, 对底栖生物聚集效果较为明显, 但对中上层水域则不能充分利用。 第三, 黄河口 潮间带为不规则半日潮, 水浅且日变化大, 平均潮差1.5~1.7m, 最大潮差3.0m, 潮滩底质会 暂时暴露出来。 浮游生物以及底质生物会经 受阳光照射以及数小时缺水的生存威胁, 因此, 修复渔业生境时, 还应考虑生物种类分布存在的垂直差异和对垂直生境的多样化需求。 第 四、 黄河口沿岸潮滩区域被规划为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 沿岸还有许多港口和码头, 在潮 滩区内外 置结构物材 料, 要求环保、 轻便易移动和可塑性强。 发明内容 [0004]本发明针对黄河口的生物特点, 提出了一种用于修复黄河口潮间带浅滩渔业生境 的装置及方法, 构建渔业生物栖息和固着所需的异质性空间, 增加渔业生物多样性和修复 渔业资源量, 借助和依托河口自然牡 蛎资源, 增殖牡 蛎种群、 扩增活体牡 蛎礁面积。 [0005]一种用于修复黄河口潮间带浅滩渔业生境的装置, 其特征在于包括框架、 标识浮说 明 书 1/4 页 3 CN 115067248 A 3

PDF文档 专利 一种用于修复黄河口潮间带浅滩渔业生境的装置和方法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8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8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专利 一种用于修复黄河口潮间带浅滩渔业生境的装置和方法 第 1 页 专利 一种用于修复黄河口潮间带浅滩渔业生境的装置和方法 第 2 页 专利 一种用于修复黄河口潮间带浅滩渔业生境的装置和方法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SC 于 2024-02-24 00:45:24上传分享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