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 65.020.20 CCS B 05 DB33 浙 江 省 地 方 标 准 DB33/T 2340—2021 桑黄人工袋栽技术规程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artificial cultivation of Sanghuangporus 2021 - 05 - 06 发布 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2021 - 06 - 06 实施 发 布 DB33/T 2340-2021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标准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标准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标准由浙江省农业农村厅提出。 本标准由浙江省种植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蚕桑研究所、海宁市经济作物技术服务站、海宁宏欣农业生物 科技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有贵、钟石、霍进喜、孙雨晴、朱俭勋、孙海燕、陈伟国、戴建忠、姚生良、 计东风。 I DB33/T 2340-2021 桑黄人工袋栽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桑黄的产地环境、栽培设施、菌种生产、菌袋制作、菌袋灭菌、接种、发菌管理、出 菇管理、采收和贮藏、包装、运输、生产档案管理等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以桑树为主要培养基质的桑黄人工袋料栽培生产管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标准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标准。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标准。 GB/T 317 白砂糖 GB 1274 化学试剂磷酸二氢钾 GB 2555 化学试剂硫酸镁 GB/T 5483 天然石膏 GB 5749 饮用水 GB 7096 食用菌卫生标准 GB/T 12728 食用菌术语 NY/T 119 饲料用小麦麸皮 NY/T 391 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 NY/T 528 食用菌菌种生产技术规程 NY/T 1731 食用菌菌种良好作业规范 NY 5099 无公害食品食用菌栽培基质安全技术要求 3 术语和定义 GB/T 12728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桑黄 Sanghuangporus 真菌界( Fungi)、担子菌门( Basidiomycota)、伞菌纲( Agaricomycetes)、锈革孔 菌目 (Hymenochaetales)、刺革菌科(Hymenochaetaceae)、桑黄属(Sanghuangporus spp.)的子实体。 桑黄子实体无柄,菌盖扁半球形或马蹄形,表面浅褐色至暗灰色或黑色,老时常龟裂,无皮壳,菌肉黄 色至深咖啡色,硬,木质。孢子近球形,光滑,无色,(3~4)×(5~6)μm。刚毛顶端尖锐,基部膨 大,(5~7)×(10~25)μm。菌丝表面光滑,无色至浅黄褐色,有简单分隔,多分枝,宽(1.0~3.5) μm。 3.2 菌种 spawn 1 DB33/T 2340-2021 3.2.1 桑黄母种 stock culture of Sanghuangporus 经各种方法选育得到的具有结实性的菌丝体纯培养物及继代培养物。 3.2.2 桑黄原种 mother spawn of Sanghuangporus 由母种通过液体培养料或固体培养料培养扩大繁殖得到的菌种。 3.2.3 桑黄栽培种 spawn of Sanghuangporus 由桑黄原种通过发酵罐培养料或固体培养料培养获得。栽培种只能用于栽培,不可再次扩大繁殖菌 种。 4 产地环境 生态环境、空气质量、水质要求应符合NY/T 391的规定。 5 栽培设施 5.1 整体要求 生产厂房、设备与设施均按NY/T 528规定执行,环境卫生及其他条件应符合NY/T 1731要求。 5.2 菌种生产室 桑黄菌种生产室发酵罐、排水管、排气管布局合理,保持室内清洁干燥,24小时水、电、气不间断 供应。 5.3 接种室 接种室外设缓冲间,两者门不能同一朝向;室内安装有空气过滤装置的换气设备;配有紫外灯,要 3 2 2 求:2 W/m 以上。接种室洁净度应达到 10000 级,规模配置为:每 20000 m 出菇大棚配套 50 m 接种室。 5.4 发菌室 发菌室采用多层架式立体培养,栽培床设有横梁托撑,床架层数(4~5)层 ,床架底层离地面(0.1~ 0.2)m,最顶层离房顶(1.2~1.5)m,上下层间距(0.4~0.5)m,床架排与排之间留有(0.5~0.6) m 的走道;安装有空气过滤装置的换气设备,保持良好的通风。 5.5 出菇室(大棚) 5.5.1 出菇室 2 单个出菇室面积(100~200)m 为宜,配置控温控湿设备,建筑材料能经受高温、高湿环境。培养 架一般以不易生锈的材料建造,通常培养架为(4~5)层,与地面间隔(20~30)cm,层间距(40~50) cm,架宽(1~2)m,培养架之间留有过道。 2 DB33/T 2340-2021 5.5.2 出菇大棚 2 单个大棚面积以(500~600)m 为宜,配置控湿设备,建筑材料能经受高湿环境。大棚密封性、排 水性能良好;设有前后通风口,建造方向顺应当地栽培季节的主要风向,形成对流,通风口安装窗纱防 虫进入。 6 菌种生产 6.1 培养基原、辅料 菌种培养基原、辅料应符合 NY/T 1731、NY 5099 、NY/T 528、GB 5749 的要求。 6.2 母种培养 6.2.1 培养基配方:马铃薯 200 g,白砂糖 20 g,琼脂 20 g,MgSO4 1.5 g,KH2PO4 1.5 g,水 1000 mL。 6.2.2 培养基制备:培养基配成后,121 ℃,0.1 MPa 高压灭菌 20 分钟;稍冷却后倒入已灭菌的平皿 中,凝固后备用。 6.2.3 母种培养:在无菌条件下,选取新鲜桑黄子实体,75%酒精表面消毒,于内部切取一小块米粒大 小组织块,接种在平板培养基上。置(20~30)℃培养箱中培养(7~15)天;经多次分离纯化后,当 单一黄色菌丝布满时即得活化的母种,具体母种感官要求见表 1。 表1 母种感官感官要求 项目 检验方法 要求 菌丝体特征 肉眼观察 黄色至黄褐色,菌丝整齐、浓密,生长旺健,棉毛状或绒毛状 菌丝分泌物 肉眼观察 有褐色色素分泌 菌落边缘 肉眼观察 菌落颜色较中心浅,边缘整齐 杂菌菌落 肉眼观察 无 虫(螨)体 肉眼观察 无 菌种背面外观 肉眼观察 培养基不干缩,颜色均匀、无暗斑、接种块部位有色素 气味 鼻子闻嗅 菌种具有特有的清香味,无酸、臭、霉等异味 6.3 原种培养 6.3.1 培养基配方:马铃薯 200 g,白砂糖 20 g,MgSO4 1.5 g,KH2PO4 1.5 g,水 1000 mL。 6.3.2 培养基制备:培养基配成后,121 ℃,0.1 MPa 高压灭菌 20 分钟;冷却后至无菌操作台中备用。 6.3.3 原种培养:无菌条件下将桑黄母种接种到液体培养基中,(20~30)℃、(150~200)rpm 振 荡培养(13~15)天,获得桑黄原种。 6.4 栽培种培养 6.4.1 栽培种培养基配方及制备同本标准 6.2。 6.4.2 栽培种培养:无菌条件下将桑黄原种接种至液体发酵罐中,(20~30)℃培养(8~10)天获得 栽培种。原种、栽培种感官要求见表 2。 3 DB33/T 2340-2021 表2 原种、栽培种感官要求 项目 检验方法 要求 菌丝体特征 肉眼观察 菌球黄色至黄棕色,向外有一圈放射状触角,生长旺健均一 培养液 肉眼观察 培养液呈黄棕色,澄清 杂菌 肉眼观察 无 气味 鼻子闻嗅 有桑黄菌种特有的清香味,无酸、臭、霉等异味 7 菌袋制作 7.1 培养基质 7.1.1 主料 桑树、桑枝。将桑树、桑枝粉碎机加工成粒度为(0.5~1)cm的木屑,无霉烂,无结块,无异味, 现用现粉碎,不使用长期堆积发霉的木屑。 7.1.2 辅料 7.1.2.1 7.1.2.2 7.1.2.3 7.1.2.4 7.1.2.5 7.1.2.6 7.1.2.7 棉籽壳:要求无霉烂,无结块,无异味。 麦麸应符合 NY/T 119 的要求。 白砂糖应符合 GB 317 的要求。 石膏应符合 GB/T 5483 的要求。 磷酸二氢钾应符合GB 1274的要求。 硫酸镁应符合GB 2555的要求。 水应符合GB 5749的要求。 7.1.3 塑料筒袋 塑料筒袋材质为聚乙烯或聚丙烯,袋长(250~300)mm、袋宽(170~200)mm、薄膜厚(0.04~0.06) mm,物理机械性能应符合 GB 12025 的要求。 7.2 袋料培养基配方 桑黄袋料培养基的含水量为60%~65%,建议配方为: a) 桑树木屑 50%,棉籽壳 28%,麸皮 20%,白糖 1%,石膏 1%; b) 桑树木屑 55%,棉籽壳 23%,麸皮 20%,白糖 1%,石膏 1%; c) 桑树木屑 60%,棉籽壳 23%,麸皮 15%,白糖 1%,石膏 1%; d) 桑树木屑 65%,棉籽壳 18%,麸皮 15%,白糖 1%,石膏 1%; e) 桑树木屑 70%,棉籽壳 13%,麸皮 15%,白糖 1%,石膏 1%。 7.3 袋料培养基配置方法 按培养基配方称取适量的白糖、石膏用水溶化;称取桑树木屑、棉籽壳、麸皮,加入溶化好的白糖、 石膏充分混匀,补充水分,使培养料含水量达到60%~65% ;用聚乙烯菌袋装袋,每袋装湿料(0.8~1.0) kg,套上菌环和菌盖封口,随即灭菌,菌袋当天做好当天灭菌。 8 菌袋灭菌 4 DB33/T 2340-2021 高压灭菌温度121℃,灭菌时间(2~6)小时;常压灭菌,温度达到100℃时开始计时,灭菌时间为 (24~28)小时。灭菌结束后自然冷却至室温后转入接种室。 9 接种 培养室和接种室使用前采用紫外线灯或电子臭氧发生器进行消毒灭菌。打开接种台通风系统;接种 所用器械、物品需包扎严密、高压灭菌。工作人员用消毒液洗手消毒,佩戴帽子、口罩、手套。接种时, 无菌条件下打开栽培袋盖子,接入(20~40)mL 液体菌种后迅速盖上栽培袋盖子,移入发菌室内培养。 10 发菌管理 发菌室要求洁净、通风、遮光。将接种后的菌袋放入培养室中,层叠(5~6)层。在(18~30)℃ 温度下培养(30~60)天,培养室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 50%~60%。当黄色菌丝长满整个袋料或出现突 起的瘤状原基时,为袋料培养成熟,可将菌袋移至出菇大棚进行出菇管理。 11 出菇管理 11.1 切口 袋料培养成熟后,在菌袋中部用手术刀开一至两个(1~1.5)cm×
DB33-T 2340-2021 桑黄人工袋栽技术规程 浙江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1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1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11 02:39:34上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