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安全标准网
(19)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 专利 (10)授权公告 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 号 202210893968.6 (22)申请日 2022.07.27 (65)同一申请的已公布的文献号 申请公布号 CN 115103578 A (43)申请公布日 2022.09.23 (73)专利权人 深圳市德 兰明海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南 山区西丽 街 道新围社区同沙路168号凯达尔集团 中心大厦1号楼十九层 (72)发明人 张勇波 秦赓 邓华杰 曾华全  叶传武  (74)专利代理 机构 深圳新创友知识产权代理有 限公司 4 4223 专利代理师 方艳平 (51)Int.Cl. H05K 7/20(2006.01)H02M 7/00(2006.01) (56)对比文件 CN 212571673 U,2021.02.19 CN 204559426 U,2015.08.12 CN 112055519 A,2020.12.08 CN 114630549 A,202 2.06.14 CN 203353025 U,2013.12.18 CN 20720 0591 U,2018.04.0 6 WO 2022037030 A1,202 2.02.24 CN 20962790 6 U,2019.1 1.12 CN 2098975 02 U,2020.01.0 3 JP 3175871 U,2012.0 6.07 TW 201104209 A,201 1.02.01 US 2007097633 A1,2007.05.03 审查员 王向阳 (54)发明名称 一种外置内循环风道组件 以及应用该组件 的逆变器 (57)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外置内循环风道组件 以 及应用该组件的逆变器, 应用于逆变器上, 包括 散热基体和第一风扇单元, 所述散热基体包括具 有一面开口的腔体结构, 所述第一风扇单元安装 连接在所述腔体结构的内腔中且与所述开口相 交设置, 以通过所述第一风扇单元在所述开口处 形成进风口和出风口, 其中, 所述外置内循环风 道组件可拆卸地密封连接在逆变器的侧壁上, 所 述逆变器的侧壁上设有至少一个孔洞, 所述进风 口和所述出风口分别对应于一个所述孔洞, 在所 述第一风扇单元的强制对流下形成逆变器的内 循环风道。 本发 明不仅能够实现逆变器内部环境 的扰流均温, 而 且具有很好的维护便利性。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8页 附图16页 CN 115103578 B 2022.11.11 CN 115103578 B 1.一种外置内循环风道 组件, 应用于逆变器上, 其特征在于, 包括散热基体和第 一风扇 单元, 所述散热基体包括具有一面开口的腔体结构, 所述第一风扇单元安装连接在所述腔 体结构的内腔中且与所述开口相交设置, 以通过所述第一风扇单元在所述开口处形成进风 口和出风口, 其中, 所述外置内循环 风道组件可拆卸地外置密封连接在 逆变器的侧壁上, 所 述逆变器的侧壁上设有至少一个孔洞, 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分别对应于一个所述孔 洞, 以在所述第一风扇单元 的强制对流下形成逆变器的内循环风道, 所述腔体结构具有一 个所述开口, 其中所述第一风扇单元垂 直于所述开口所在的平面且对应设置于所述开口的 中间位置处, 以在所述开口位于所述第一风扇单元的两侧处分别形成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 风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置 内循环风道组件, 其特征在于, 所述腔体结构的内腔中设 有多块间隔设置且相互平行的第一散热翅片, 其中各块所述第一散热翅片所在的平面与所 述第一风扇单元的风向相平行。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外置 内循环风道组件, 其特征在于, 每块所述第 一散热翅片设 置于所述腔体结构的内侧 壁、 所述第一风扇单元和所述开口围成的空间内, 且所述第一散 热翅片的厚度为3~6mm, 且每相邻的两块所述第一散热翅片的间距为2~7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置 内循环风道组件, 其特征在于, 所述腔体结构与 所述第一 风扇单元的风向相垂直的外壁上设有间隔设置且相互平行的第二散热翅片。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外置 内循环风道组件, 其特征在于, 每相邻的两块所述第 二散 热翅片的间距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散热翅片的厚度的2倍, 且每相邻的两块所述第二散热 翅片的间距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散热翅片的高度的1.2倍。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置 内循环风道组件, 其特征在于, 所述腔体结构的外壁上设 有间隔设置的多根散热齿。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置 内循环风道组件, 其特征在于, 所述腔体结构的腔壁的厚 度为5~10mm。 8.一种应用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外置内循环风道组件的逆变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逆变器的内腔中设有内置散热器和PCBA, 所述PCBA贴合设置于所述内置散热器上, 所 述逆变器的侧壁上设有至少一个孔洞, 所述外置内循环风道组件可拆卸地外置密封连接于 所述逆变器的侧 壁上, 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分别对应于一个所述孔洞, 且所述散热基 体的开口所在的平面垂 直于所述P CBA所在的平面, 以在所述第一风扇单元的强制对流下形 成逆变器的内循环风道。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逆变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逆变器还包括第二风扇单元, 所述 第二风扇单元密封连接 于所述内置 散热器的端部并形成所述逆变 器的外部风道。权 利 要 求 书 1/1 页 2 CN 115103578 B 2一种外置 内循环风道组件以及应用该组件的逆变 器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逆变器技术领域, 尤其涉及一种外置内循环风道组件以及应用该组件 的逆变器。 背景技术 [0002]由于逆变器的内部设有逆变板 (DC转AC的PCB板) 、 PV板 (接受太阳能板输入电能 的 PCB板) 、 辅助电源板、 控制板、 WIFI板等等多块PCBA, 因此在一般情况下, 逆变器中发热器件 较多且发热量较大, 为避免热量聚集降低器件寿命甚至损坏器件, 基本都需要配备内置散 热器。 而逆变器属于高压高电流产品, 一般又要求满足防尘防水性能。 所以逆变器的设计需 要同时面对散热和防护要求有很多挑战。 [0003]现有的逆变器中常用的内置散热器有单面结构和双面结构, 其中单面结构对应单 面腔体结构逆变器, 而逆变器中的P CBA多采用多层堆叠的方式, 结构比较拥挤; 而双面结构 对应双面腔 体结构逆变器, 其中的P CBA布置在两侧, P CBA一般采用单层布置。 然而现有的逆 变器的内置散热器结构, 通常都无法形成 明显的内部风道, 即使 形成了内部风道, 其内部风 道也通常没有散热性或者散热性不足, 使得逆变器内的局部高温无法及时有效地分散, 导 致影响逆变 器的使用。 [0004]以上背景技术内容的公开仅用于辅助理解本发明的构思及技术方案, 其并不必然 属于本专利申请的现有技术, 在没有明确的证据 表明上述内容在本专利申请的申请日已经 公开的情况 下, 上述背景技 术不应当用于 评价本申请的新颖性和创造性。 发明内容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本发明提出一种外置内循环风道组件以及应用该组件的逆 变器, 不仅能够实现逆变 器内部环境的扰流均温, 而且具有很好的维护便利性。 [0006]为了达到上述目的, 本发明采用以下技 术方案: [0007]第一方面, 本 发明公开了一种外置内循环风道组件, 应用于逆变器上, 包括散热基 体和第一风扇单元, 所述散热基体包括具有一面开口的腔体结构, 所述第一风扇单元安装 连接在所述腔体结构的内腔中且与所述开口相交设置, 以通过所述第一风扇单元在所述开 口处形成进风口和出风口, 其中, 所述外置内循环风道组件可拆卸地密封连接在逆变器的 侧壁上, 所述逆变器的侧 壁上设有至少一个孔洞, 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分别对应于一 个所述孔洞, 以在所述第一 风扇单元的强制对流下 形成逆变 器的内循环风道。 [0008]优选地, 所述腔体结构具有一个所述开口, 其中所述第一风扇单元垂直于所述开 口所在的平面且对应设置于所述开口的中间位置处, 以在所述开口位于所述第一风扇单元 的两侧处分别形成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 [0009]优选地, 所述腔体结构的内腔中设有多块间隔设置且相互平行的第一散热翅片, 其中各块所述第一散热翅片所在的平面与所述第一 风扇单元的风向相平行。 [0010]优选地, 所述第一散热翅片的厚度为3~6mm, 且每相邻的两块所述第一散热翅片的说 明 书 1/8 页 3 CN 115103578 B 3

PDF文档 专利 一种外置内循环风道组件以及应用该组件的逆变器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26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26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专利 一种外置内循环风道组件以及应用该组件的逆变器 第 1 页 专利 一种外置内循环风道组件以及应用该组件的逆变器 第 2 页 专利 一种外置内循环风道组件以及应用该组件的逆变器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SC 于 2024-03-03 12:08:35上传分享
友情链接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