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 65.020.20 B 05 DB3403 安 徽 省 蚌 埠 市 地 方 标 准 DB3403/T 04—2018 沿淮地区小麦玉米周年绿色 生产技术规程 2018-11-05 发布 2018-12-05 实施 蚌埠市工商行政和质量技术监督管理局 蚌 埠 市 农 业 林 业 委 员 会 发布 DB3403/T 04—2018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和安徽省龙亢农场提出。 本标准由蚌埠市农业林业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安徽省龙亢农场、蚌埠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杜祥备、王永玖、孔令聪、孙善军、黄雨、李文鞠、赵敏、练新英、张慧、 徐仲伟、刘俭、王诗成、葛严鑫、李文海。 I DB3403/T 04—2018 沿淮地区小麦玉米周年绿色生产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安徽省沿淮地区小麦-玉米周年绿色生产的产地环境、产量目标、品种选择、整地、 施肥、播种、田间管理、病虫草害绿色防控及收获。 本标准适用于沿淮地区及生态类型区相似地区小麦-玉米周年连作生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 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309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 4285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 4404.1 粮食作物种子第1部分:禾谷类 GB 5084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T 8321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 15618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GB/T 15671 农作物薄膜包衣种子技术条件 GB/T 17420 微量元素叶面肥料 NY/T 496 肥料合理使用准则 通则 NY 525-2012 有机肥料 DB34/T 1080-2009 沿淮夏玉米高产栽培技术规程 DB34/T 1578-2011 沿淮低洼地麦茬玉米栽培技术规程 DB34/T 2343-2015 旱茬小麦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规程 DB34/T 2520-2015 小麦玉米周年均衡丰产栽培技术规程 3 产地环境 符合 GB 5084 、GB 15618、GB 3095 中有关规定。 4 产量目标 2 2 小麦≥500kg/667m 、玉米≥500kg/667m 。 5 品种选择 1 DB3403/T 04-2018 小麦品种选择灌浆速度快、抗赤霉病、抗穗发芽的品种;玉米品种选择抗涝渍、耐高温、抗锈 病的中晚熟品种。种子质量符合 GB 4404.1 规定,适宜在沿淮地区种植。 6 整地 6.1 小麦整地 将玉米秸秆粉碎成 10cm 以下小段,耕深 22cm~25cm,耕后及时耙碎保墒,达到上松下实。 6.2 玉米整地 小麦茬粉碎后免耕播种。 7 施肥 7.1 施肥原则 以配方肥、控缓释肥等新型肥料为主,有条件的增施有机肥。肥料使用应符合 NY/T 496 和 NY 525-2012 的规定。 7.2 施肥要求 小麦玉米周年氮肥、磷肥、钾肥比例分别为 4.5:5.5、6:4 和 4:6。 2 小麦季每 667m 施有机肥 100kg~200kg、纯氮 14kg~16kg、五氧化二磷 6kg~8kg、氧化钾 5kg~ 6kg。有机肥、磷钾肥全部基施,氮肥 50%~60%基施,50%~40%在拔节期追施。 2 玉米季每 667m 施纯氮 15kg~17kg、五氧化二磷 3kg~4kg、氧化钾 8kg~10kg。磷钾肥全部基 施,氮肥 50%~60%基施,50%~40%在小喇叭口期(10~12 片可见叶)追施。 7.3 施肥方法 小麦施基肥,拔节期追肥;玉米种肥同播。 8 播种 8.1 播期 小麦:半冬性品种 10 月 15 日~10 月 25 日。 玉米:麦收后抢墒播种,6 月 15 日前播种。 8.2 播量 2 2 小麦:半冬性品种基本苗 14 万/667m ~16 万/667m 。 2 2 玉米:半紧凑型品种、紧凑型品种种植密度分别不超过 4000 株/667m 、4500 株/667m 。 8.3 种子处理 2 DB3403/T 04—2018 依据 GB/T 15671 和 GB/T 8321 的规定,播种前对种子进行包衣处理或药剂拌种。 8.4 播种方式 小麦:条播,行距 20cm~22cm,播种深度 3cm~4cm,播后镇压严实。 玉米:免耕单粒机直播,行距 60cm,播种深度 4cm~5cm。 9 田间管理 9.1 查苗补苗 小麦出苗后应及时查苗、补苗。玉米三叶期间苗,五叶期定苗,选择保留健壮且整齐一致的植 株,每穴留苗 1 株。 9.2 水分管理 小麦播种后 30d~50d,依据土壤墒情、苗情,浇足越冬水,对基施氮肥不足的地块和苗稀、苗 弱地段,结合浇越冬水适量追肥。玉米苗期、穗期容易遭受涝灾,应三沟配套及时排涝降渍,在大 喇叭口期和抽穗开花期遇旱应及时浇水,浇灌方式以喷灌和滴灌为主。 9.3 化调 2 在小麦拔节前,对群体较大(每 667m 茎蘖数超过 110 万的麦田)或抗倒伏能力差的品种,用壮 丰安或矮壮素等叶面喷施控旺。对旺长玉米早期进行适当化控,不晚于玉米拔节前(6 叶展开时)。 适当加大用水量,药剂喷雾要均匀。 10 病虫草害绿色防控 10.1 防治原则与农药使用 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优先采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合理使用化 学防治等防控措施,提倡秸秆深翻还田,减少病虫草害基数。农药的使用应符合 GB 4285 和 GB/T 8321 的规定。 10.1.1 农业防治 选用抗(耐)病品种,培育壮苗,增施商品化有机肥。 10.1.2 生物防治 使用生物农药防治虫害。 10.1.3 物理防治 黄板诱蚜,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成虫。 10.1.4 化学防治 使用低毒低残留、广谱、高效农药,注意交替使用农药。 10.2 小麦病虫草害绿色防控 10.2.1 杂草防治 3 DB3403/T 04-2018 小麦除草剂冬前使用唑啉·炔草酯、双氟·氟氯酯进行小麦杂草防治。冬前除草在 11 月中下 旬,天气较好,最低温度在 10℃以上进行。杂草出苗较少,可推迟到春季小麦返青-拔节前除草。 10.2.2 根腐病类病害防治 使用包衣剂或药剂拌种可有效防控全蚀病、根腐病、纹枯病、黑穗病与地下害虫。 10.2.3 纹枯病防治 小麦春季返青-拔节前达到防治标准(每百株出现 10 株左右的病株),选用噻呋酰胺悬浮剂、 戊唑醇桶混后进行喷雾,防控小麦纹枯病等苗期病害。 10.2.4 一喷三防统防统治 在小麦扬花初期,使用氰烯菌酯·戊唑醇、噻虫·高氯氟和水溶性肥料(水溶性肥料应符合 GB/T 17420 的规定),在田间按照以上顺序桶混后进行喷雾,防控蚜虫、小麦赤霉病、锈病、白粉 病、干热风的发生。在小麦赤霉病预报较重的年份,在小麦第一次用药后 7d,使用戊唑·咪鲜胺均 匀喷雾防治。 10.2.5 其它病虫害防治 参照DB34/T 2520-2015和DB34/T 2343-2015。 10.3 玉米病虫草害综合防控 10.3.1 杂草防治 玉米播后墒情充足的,用乙草胺乳油均匀喷雾。玉米幼苗 3~6 叶期用烟嘧·莠去津可湿性粉 剂进行苗期化除。 10.3.2 玉米螟的防治 用氯虫苯甲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防治。 10.3.3 玉米锈病的防治 可在防治玉米螟等害虫的同时用戊唑醇均匀喷雾防治。 10.3.2 其它病虫害防治 参照 DB34/T 1080-2009 和 DB34/T 1578-2011。 11 收获 4 DB3403/T 04—2018 小麦收获适期在籽粒脱水变硬的蜡熟末期。玉米收获适期在苞叶变枯变白蓬松、灌浆线消失、 籽粒基部黑色层形,即成熟期时。择晴天用联合收割机收获。 5
DB3403-T 04-2018 沿淮地区小麦玉米周年绿色生产技术规程 蚌埠市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9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9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本文档由 思安 于 2022-10-11 13:06:47上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