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安全标准网
ICS 65.020 B 05 DB2327 黑 龙 江 省 大 兴 安 岭 地 方 标 准 DB2327/T047—2020 马铃薯原原种水肥一体化基质繁育 技术规程 2020-11-30 发布 大兴安岭地区行署市场监督管理局 2020-12-29 实施 发布 DB2327/T047—2020 前 言 为了规范大兴安岭地区马铃薯原原种水肥一体化基质繁育技术,特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依据GB/T 1.1-2009的编写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大兴安岭地区农业林业科学研究院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大兴安岭地区农业林业科学研究院、大兴安岭地区行署市场监督管理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赵光磊,张雅奎,吴凌娟,刁琢,董传民,徐学谱,梁杰 ,李天。 本标准由大兴安岭地区农业林业科学研究院负责实施。 I DB2327/T047—2020 马铃薯原原种水肥一体化基质繁育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马铃薯种薯的定义、有害生物、生产体系、质量要求和原原种繁育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基质繁育原原种。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 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3543.1 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 总则 GB 3543.5 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 真实性和品种纯度鉴定 GB 3543.7 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 其他项目检验 GB 7331 马铃薯种薯产地检疫规程 GB 18133 马铃薯种薯 GB 20464 农作物种子标签通则 GB 29376 马铃薯脱毒原原种繁育技术规程 NY/T 1212—2006 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马铃薯种薯 符合 GB 18133 规定相应质量要求的原原种、原种、一级种和二级种。 3.2 组培苗 马铃薯优良品种的块茎,经茎尖剥离病毒、组织培养获得的,经质量检测后不带有 PVX、PVY、 PVS、PLRV、PVA、PVM 和马铃薯纺锤块茎类病毒,用于生产原原种或原种的再生苗。 3.3 原原种 用育种家种子、脱毒组培苗或试管薯,在防虫网、温室等隔离条件下生产,经质量检测 达到 GB 18133 要求的马铃薯种薯。 3.4 马铃薯病毒 侵染马铃薯造成其退化现象的各种病毒和类病毒,统称马铃薯病毒。 3.5 外部缺陷 畸形、次生、龟裂、虫害和机械损伤的薯块。 3.6 农业专业基质 人工配制的能够为种子萌发和植株生长提供有利条件的多元混合物。 3.7 水肥一体化 DB2327/T047—2020 灌溉与施肥融为一体的农业新技术。 4 有害生物 马铃薯有害生物分为非检疫性限定有害生物和检疫性有害生物 4.1 非检疫性限定有害生物 4.1.1 病毒 马铃薯 X 病毒 马铃薯 Y 病毒 马铃薯 S 病毒 马铃薯 M 病毒 马铃薯卷叶病毒 4.1.2 细菌 马铃薯青枯病菌 马铃薯软腐病 马铃薯黑胫病菌 4.1.3 放线菌 马铃薯普通疮痂病 4.1.4 真菌 马铃薯晚疫病 马铃薯干腐病 马铃薯黑痣病 4.1.5 虫 马铃薯块茎蛾 4.2 检疫性有害生物 4.2.1 病毒 马铃薯 A 病毒 4.2.2 类病毒 马铃薯纺锤块类病毒 4.2.3 细菌 马铃薯环腐病菌 4.2.4 植原体 马铃薯丛枝植原体 4.2.5 线虫 马铃薯白线虫 马铃薯金线虫 DB2327/T047—2020 4.2.6 虫 马铃薯甲虫 5 种薯生产体系 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体系包括两个阶段:即在设施条件下生产组培苗、原原种和在田间自然条 件下生产原种、一级种薯和二级种薯。种薯(苗)的质量检验将针对上述两个阶段不同环节产出的 产品进行。 马铃薯脱毒种薯级别分为原原种、原种、一级种薯和二级种薯。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体系流程 见图 1。 图 1 种薯生产体系流程图 组培苗 原原种 原种 一级种 二级种 6 质量要求 种薯生产产地检疫应符合 GB 7331 规定。一旦发现检疫性病虫害,应立即向检疫部门报告,并 由其根据病虫害种类采取相应措施。同时该地块所有马铃薯不能作为种薯。 原种非检疫性限定有害生物和其他检测项目应符合 GB 18133 要求。 7 马铃薯原原种水肥一体化基质繁育 技术包括脱毒苗繁育和原原种基质繁育两个过程。 7.1 7.1.1 脱毒苗繁育 块茎钝化和催芽处理 繁育脱毒种薯的马铃薯品种确定后,挑选若干个具有原品种典型特征特性、重 100g~150g 的 壮龄薯,在 2℃~6℃和连续光照下钝化纺锤形块茎类病毒 60d,置于 36.5℃~37.5℃温箱中钝化卷 叶病毒 30d,然后在室内 13℃~18℃条件下催芽。 7.1.2 茎尖剥离 经过钝化和催芽处理的块茎,待幼芽长至 3cm~4cm 时,剪取上段 2cm 进行消毒后,在无菌室 内超净工作台上剥去长 0.1mm~0.3mm、带 1 个~2 个叶原基的顶端生长锥 7.1.3 分生组织培养 DB2327/T047—2020 将剥离的茎尖分生组织立即接种在试管内的附加生长调节剂“MS”培养基上,每只试管接 1 个 茎尖,接种后用绵球或纱布球塞住管口,管口外用牛皮纸包扎、封严,并编号、记录。接种试管置 于气温 20℃~25℃、相对湿度 70%、光照强度 3000lux~5000lux、光照长度 16h/d 的环境下,对分 生组织进行培养。待长成高约 3cm 的小植株。此时,将植株转移到不带有机成分的“MS”培养基上 进一步培养,待到长出 5 片~8 片小叶后,进行病毒检测。 7.1.4 组培苗切段扩繁 对生长到具有 7 片~8 片叶、通过检测不带任何病毒和类病毒的组培苗进行切段扩繁。剪切必 须在无菌条件下操作,剪后每个切段至少带 1 个叶片。将剪下的切段水平放置于组培瓶内的培养基 上培养,培养基选用不加任何生长调节剂和有机元素的“MS”培养基。在温度 5℃~22℃、光照充 分的条件下培养 30d 后,切段将长成叶龄 7 片~8 片的植株,可供再次切段繁殖。扩繁苗要严格进 行病毒检测。 7.2 原原种繁育 7.2.1 繁育设施 马铃薯脱毒原原种必须在大棚内繁育生产,采用的大棚隔离设施必须有塑料膜覆盖,大棚四周 的底部(1.2m 以下位置)需要覆盖 40 目-60 目的防虫网,并在大棚两侧安装卷帘机。 7.2.1.2 苗床及育苗盘 苗床采用热镀锌管材,边框采用铝合金;尺寸为 2.2m×1.7m;苗床网孔为 50mm×50mm。育苗 盘材质为聚丙烯,外形尺寸(长×宽×高)为 55cm×55cm×10cm。 7.2.1.3 灌溉设备 在大棚内需安装吊喷设备,保证喷头喷洒全覆盖。在大棚外安装水肥一体机。 7.2.2 繁育措施 7.2.2.1 炼苗 移植前 5d~7d 开始炼苗,可以把组培瓶封口膜揭启后就地放置在培养室炼苗,也可以将封口 组培瓶从培养室移到温室自然光条件下炼苗。 7.2.2.2 移苗假植 将炼过的试管苗移栽至整理好的苗床上,进行假植。苗床的组成成分为普通黑土和草炭土,质 量配比为普通黑土:草炭土=5:1;移栽苗床时的脱毒苗的株行距为 1cm×10cm。 7.2.2.3 基质配制 采用松针土、草炭土、炉渣按 1:1:1 的配方混合后制备基质。配制好的基质要在育苗盘内铺 上 8cm 厚度。 7.2.2.4 基质浇水 定植前 2 天,用水肥一体机将基质浇透水。 7.2.2.5 移栽 将假植 2 周左右的假植苗及时移栽定植于装有基质的育苗盘内,定植株行距为:10cm×10cm。 大兴安岭地区移栽时期为 6 月 1 日~6 月 15 日。 7.2.2.6 苗期管理 DB2327/T047—2020 7.2.2.6.1 遮阴缓苗 脱毒苗移栽后应立即覆盖遮阳网,遮阴 7d~10d,缓苗后逐渐去掉遮阳网纱。 7.2.2.6.2 浇水 移栽后1周之内,每2d浇水1次,保持基质湿度60%~70%。1周以后,每2d~3d浇水1次,或根据 基质湿度及天气情况浇水,保证基质干湿合适,不过分干旱或过湿,以幼苗不出现缺水症状为宜。 7.2.2.6.3 温度控制 前期日光网室内最高温度控制在 25℃以下,当超过该温度时,通风透气,后期温度控制在 20℃~ 25℃。 7.2.2.6.4 叶面追肥 叶 面 追 肥 采 用 水 肥 一 体 机 进 行 叶 面 追 肥 , 定 植 后 10d , 所 用 肥 为 大 量 元 素 水 溶 性 肥 料 (N:P:K:Zn:B:Cu: Mo 比例为 20:20:20:0.2:0.1:0.05:0.05),每 7d1 次,追 4 次,总追肥量为在 60kg/ 亩。生长后期,即定植后 60d 以后,所用肥为硼钼锌二氢钾水溶性肥料(N:P:K:B:Mo:Zn 比例为 4:11:15:1:1:1) ,每 7d 追 1 次,追 3 次,总追肥量为在 30kg/亩。 7.2.2.6.5 覆盖基质 为确保所结小薯不露出基质,在移栽苗 20d 后,进行第一次覆基质,覆盖厚度为 2cm。在移栽 苗 40d 后,进行第二次覆基质,覆盖厚度为 2cm。 7.2.2.6.6 田检 在马铃薯现蕾至盛花期,根据品种特征特性拔除混杂植株,全生育期随时检查, 及时拔除病株 杂株。 7.2.2.6.7 病害防治 生产过程中应全程进行病害防治。移栽苗 10d 和 17d 后分别喷施中生菌素和阿米西达,防治细 菌性病害。在移栽苗 30d 后进行马铃薯早疫病和晚疫病防治,马铃薯早疫病防治选用世高(苯醚甲 环唑)、阿米西达和可杀得 3000(46.1%氢氧化铜) ,交替使用,每隔 10d 喷施 1 次,总计喷施 3 次; 晚疫病防治选用银法利(氟菌·霜霉威)、50%福帅得(氟啶胺)、10%科佳(氰霜唑悬浮剂)和 23.4% 双炔酰菌胺等农药交替使用,每隔 7d~10d 喷施 1 次,总计喷施 7 次。 7.2.2.7 收获 收获前 7d~10d 内停止浇水,适时收获。 7.2.2.8 7.2.2.8.1 贮藏 预贮 在通风干燥的库房内预贮 15d~20d 后再入库贮藏。 7.2.2.8.2 窖库消毒 贮藏前用高锰酸钾熏蒸、撒生石灰、喷杀菌剂等方式对窖库进行消毒。 7.2.2.8.3 贮藏 DB2327/T047—2020 入库后按品种、规格摆放,贮量最多为库容量的 2/3,温度控制在 1℃~4℃,相对湿度 70﹪~ 90%,定期通风,并保持库内清洁卫生。 7.2.2.9 7.2.2.9.1 质量检测 收获后

pdf文档 DB2327-T047-2020 《马铃薯原原种水肥一体化基质繁育技术规程》 大兴安岭地区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8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8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DB2327-T047-2020 《马铃薯原原种水肥一体化基质繁育技术规程》 大兴安岭地区 第 1 页 DB2327-T047-2020 《马铃薯原原种水肥一体化基质繁育技术规程》 大兴安岭地区 第 2 页 DB2327-T047-2020 《马铃薯原原种水肥一体化基质繁育技术规程》 大兴安岭地区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12 13:34:14上传分享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