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安全标准网
ICS 11.220 CCS B 40 安 DB4105 阳 市 地 方 标 准 DB4105/T 153—2020 规模羊场布鲁氏菌病综合防控技术规范 2020-11-25 实施 2020-11-10 发布 安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4105/T 153—2020 前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言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 草。 本文件由安阳市农业农村局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安阳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安阳市动物卫生监督所、安阳市食品药品检验检 测中心、安阳市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检验中心、安阳县农业农村局、内黄县畜牧兽医服务中心、内黄县 动物卫生监督所、龙安区动物卫生监督所、北关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内黄县宏卓生态养殖有限公 司、内黄县牧兴养殖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张保平、邹秋萍、赵琳、张燕、郭希萍、段振华、吕瑞青、吴玉强、王瑞红、 李广波、霍玉芹、乔丽丽、董亚娟、任娇娇、张华、郭巍、孙延安、王永强、冯现明、刘翠英、王森林、 牛连信、袁艳茹。 I DB4105/T 153—2020 规模羊场布鲁氏菌病综合防控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规模羊场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综合防控技术的术语和定义、生物安全管理、净 化与免疫、消毒、工作人员防护、宣传培训与联防联控的操作规范。 本文件适用于年出栏 1000 只以上规模羊场的布鲁氏菌病综合防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 适用于本文件。 GB/T 18646 动物布鲁氏菌病诊断技术 GB/T 36195 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技术规范 DB41/T 1918 布鲁氏菌病免疫接种技术规范 DB41/T 1919 布鲁氏菌病消毒技术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布鲁氏菌病 是由布鲁氏菌属细菌感染导致人兽共患的传染病。动物布病主要是由羊种、牛种和猪种布鲁氏菌 感染羊、牛和猪等动物呈急性或慢性经过,是人布病的主要传染来源。其临床主要特征是生殖器官和 胎膜发炎,母畜流产、乳腺炎、不育和各种组织(如睾丸、关节)的炎症。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 将布病列为法定报告的传染病,我国《一、二、三类动物疫病病种名录》规定布病为多种动物共患的 二类动物疫病。 3.2 生物安全体系 是为阻断致病病原(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侵入畜禽群体、为保证动物健康安全而采取的 一系列疫病综合防范措施。也就是通过各种手段以排除疫病威胁,保护羊群健康,保证羊场正常生产 发展,发挥最大生产优势的方法集合体系的总称。 4 生物安全管理 4.1 防止外疫传入 4.1.1 养羊场选址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和《畜禽规模 养殖污染防治条例》等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 1 DB4105/T 153—2020 4.1.2 养羊场各功能区相对独立,防疫消毒设施设备齐全完善,应建立人员、车辆出入登记制度。 4.1.3 养羊场引种应符合下列要求: a) 养羊场应坚持自繁自养,必要时引进种源来自有《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和《动物防疫条 件合格证》的单位。 b) 种公羊和冻精必须来自非疫区,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动物检疫管理办 法》和《跨省调运乳用、种用动物产地检疫规程》的有关规定。跨省调运种羊时,应从获得 农业部净化评估认证的规模羊场引种。 c) 养羊场应从非疫区引进羊只,实行全进全出饲养制度。新引进羊只应在隔离区饲养30天,经 布病检测,全部阴性后方可混群饲养。 4.2 防止场内散播 4.2.1 流行病学调查 流行病学调查内容如下: a) 日常流行病学调查:羊场兽医掌握流产、屡配不孕、子宫内膜炎、睾丸炎、附睾炎等病的发 病率和发病情况,根据生产指标的变化,来了解本场的布病状况。 b) 紧急流行病学调查:当规模羊场出现布病疫情,或产地检疫发现疑似疫情,或羊场工作人员 发生疑似布病时,及时向兽医主管部门报告,积极配合动物疫病防控机构,开展现场调查等 工作。 4.2.2 监测 制定监测方案,每年定期二次采集样品,开展血清学和病原学检测,及时掌握规模羊场布病状况。 4.2.3 确诊 根据监测方案发现疑似病例,按GB/T 18646的要求进行确诊。 4.2.4 疫情报告 对确诊或者疑似病例,应及时向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报告。 4.2.5 疫情处理 诊断结果为布病或羊群检疫中发现本病,均应按照《布鲁氏菌病防治技术规范》和《病死及病害 动物无害化处理技术规范》进行无害化处理。 4.2.6 消毒管理 日常及紧急消毒应按第6章的规定执行。 5 净化与免疫 5.1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情况,科学采取免疫防控措施或检测、扑杀、净化措施。 5.2 种公羊禁止免疫,坚持实施检测、扑杀、净化措施。 5.3 通过基线调查结果,按照《布鲁氏菌病防治技术规范》和DB41/T 1918的要求开展免疫工作,种 羊的免疫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2 DB4105/T 153—2020 6 消毒 6.1 日常消毒 6.1.1 栋舍门口应设置消毒池、消毒垫或消毒盆,定期更换,以3%的火碱溶液为佳。 6.1.2 车辆、圈舍、场地等用1%的新洁尔灭喷洒消毒,密闭空舍用高锰酸钾-甲醛熏蒸法消毒。 6.1.3 消毒药浸泡食槽、垫板,清洗晾干后置紫外线灯下照射或烈日下暴晒。对金属栏笼或其它金属 制品可用火焰消毒法消毒。 6.1.4 对粪便、垫草等按照GB/T 36195的要求进行处理。 6.1.5 分娩舍用新洁尔灭每周大消毒一次,在临产母羊产羔前后分别对产房进行一次消毒。 6.1.6 皮毛消毒用环氧乙烷、福尔马林熏蒸消毒等。 6.2 6.2.1 果。 6.2.2 6.2.3 7 紧急消毒 检出阳性羊和出现流产后,立即对全场进行大消毒,扩大消毒面,增加消毒次数,确保消毒效 在阳性羊无害化处理后,曾被污染的圈舍,用3%火碱或10%~20%的漂白粉乳液浸透垫草和地面。 被污染的饲料、垫草、粪便及其它污物,按照DB41/T 1919的要求进行处理。 工作人员防护 7.1 日常管理的个人防护 7.1.1 对羊场工作人员开展布病防控知识和个人防护的宣传教育,增强自我防范与保护意识。 7.1.2 建立健全职工健康档案,定期开展布病专项检查,提供必要的个人卫生防护用品和卫生设施。 7.1.3 产房应备有防护服、口罩、手套、消毒液、肥皂、面盆、毛巾等防护用品,工作人员接产、护 理时应做好个人防护。 7.2 接产、处理流产和处置病死羊只的个人防护 7.2.1 接产、处理流产物时,接产人员必须穿防护服,戴手套、口罩、帽子和鞋套。 7.2.2 处置病死羊只时,工作人员防护按照7.2.1的要求执行,并穿胶鞋,对污染场地、用具、物品 进行消毒。 7.3 免疫疫苗时的个人防护 7.3.1 布病疫苗实行专人管理和贮藏。新进疫苗应进行完好性检查,发现疫苗瓶破损要严格消毒并按 医疗废弃物处置。 7.3.2 布病免疫时,工作人员按照DB41/T 1918的要求进行防护,对用过的投服器具、注射器及污染 场所、用具、物品进行消毒。 8 宣传培训与联防联控 8.1 宣传培训 利用制作板报、悬挂宣传条幅、举办培训班、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宣传布病的危害性和防控知识, 提高养殖人员布病防控知识知晓率。 3 DB4105/T 153—2020 8.2 联防联控 完善豫北太行山区区域联防联控、卫生与农业部门之间联防联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与动物 卫生监督所之间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定期召开会议,互通信息、分工协作,共同搞好联防联控工作。 4 DB4105/T 153—2020 参 考 文 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 45 号) [2]《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87号) [3]《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643号) [4]《布鲁氏菌病防治技术规范》农办牧[2002]74号 [5]《跨省调运乳用、种用动物产地检疫规程》农医发[2010]33号 [6]《病死及病害动物无害化处理技术规范》农医发[2017]25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pdf文档 DB4105-T 153—2020 规模羊场布鲁氏菌病综合防控技术规范 安阳市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9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9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DB4105-T 153—2020 规模羊场布鲁氏菌病综合防控技术规范 安阳市 第 1 页 DB4105-T 153—2020 规模羊场布鲁氏菌病综合防控技术规范 安阳市 第 2 页 DB4105-T 153—2020 规模羊场布鲁氏菌病综合防控技术规范 安阳市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12 13:43:26上传分享
友情链接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