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 65.020 B 05 DB2308 DB2308/T 067-2020 耐密植大豆大垄窄行栽培技术规程 2020-09-27 发布 佳木斯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2020-10-27 实施 发 布 DB2308/T 067—2020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 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佳木斯市农业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佳木斯市农业农村局组织实施。 本标准起草单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佳木斯分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敬涛、龚振平、盖志佳、刘婧琦、马春梅、赵桂范、蔡丽君、董守坤、杜佳 兴、王谦玉、刘文波、马春梅、孟凡祥、李于、刘俊刚、杨鹤、姜欣、王金华、徐高云、于桂霞、邱磊、 靳晓春、吴丽丽。 I DB2308/T 067—2020 耐密植大豆大垄窄行栽培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大垄窄行密植大豆栽培技术的术语和定义、产地环境条件、耕整地技术、品种选择及 种子处理、施肥、播种、田间管理及收获等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大豆生产区域。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309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 4285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 4404.2 GB 5084 粮食作物种子 第 2 部分:豆类种子 农田灌溉水质量标准 GB/T 8321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 15618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NY/T 495 东北地区大豆生产技术规程 NY/T 496 肥料合理使用准则 通则 NY/T 1216 东北高油大豆栽培技术规程 DB23/T 1671 3 《亿亩生态高产标准农田》第四部分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半矮秆大豆 2 窄行密植栽培条件下(保苗40株/m ),株高在60cm~80cm的秆强、耐密植的大豆品种。 3.2 大垄窄行密植 以半矮秆(或中秆)品种为核心,采用130 cm大垄垄上播种3行~4行或110cm大垄垄上播种3行,用窄 行密植专用播种机精量播种,保苗密度35株/m2~45株/m2。 4 产地环境条件 应符合GB 3095和GB 15618规定。 5 耕整地 5.1 5.1.1 耕整地方式 翻地 1 DB2308/T 067—2020 对于没有深翻地或深松整地基础的地块,每3年要深翻或浅翻深松一次。黑土层深的地块采用深翻 的方式,翻深达到22cm以上;黑土层浅的地块采用浅翻深松整地方式,翻深18cm~20cm,深松深度30cm~ 35cm;翻地地表10米内高差不超过15cm。翻地后要及时耙、耢,达到待播状态。做到秸秆还田。 5.1.2 全方位超深松整地 对于无深翻或深松整地基础的地块,每3年可采用全方位超深松犁深松一次,深松深度要达到40cm~ 50cm,深松后可用圆盘耙或旋耕机将地表整平,达到待播状态。 5.1.3 耙茬整地 对于有深翻、深松整地基础地块,可用圆盘耙进行耙茬整地,耙地深度10cm~15cm,整平耙细,达 到待播状态。 5.1.4 旋耕整地 对于有深翻、深松整地基础的地块,大豆、烤烟等作物可直接用深松旋耕机旋耕整地,玉米茬需要 用打茬机将玉米茬打碎后再旋耕,达到待播状态。 5.1.5 起垄 130 cm和110 cm大垄种植方式整地后要起成130cm或110cm平台:130cm大垄,台上宽90cm,台高16 cm; 110cm大垄,台上宽70cm,台高20cm。 5.2 耕整地时间 以伏、秋整地最佳,避免春整地。 5.3 耕整地质量 3 暄:要求土壤疏松,土壤硬度小于1.8MPA,土壤容重小于1.2g/m 。 平:土地平整,要求10m幅宽高差不超过3cm。 碎:要求每平方米直径大于5cm的土块不超过5个。 直:起垄作业达到100m垄长直线误差±5cm,垄距误差±2cm,垄幅误差±3cm,垄高误差±3cm。 6 品种选择及种子处理 6.1 品种选择 根据当地生态条件和生产条件,因地制宜地选择成熟期适宜、秆强、耐密植、具有高产潜力、优质、 抗逆性强的半矮秆大豆品种,种子更新不超过3年。 6.2 种子处理 6.2.1 种子精选 种子播前要进行人工粒选或用机械精选,剔除病斑粒、不完整粒、虫食粒及杂质。精选后种子质量 应符合GB 4404.2要求。 6.2.2 种子包衣 根据当地土壤条件及病虫害种类选用种衣剂。 2 DB2308/T 067—2020 ① 播种前100kg种子用35%多克福种衣剂1500ml包衣,防治蛴螬、大豆根潜蝇、二条叶甲等地下害 虫和孢囊线虫、根腐病; ② 或播种前100kg种子用2.5%适乐时200ml~400ml包衣,防治根腐病。 6.2.3 钼肥拌种 土壤有效钼小于0.5 g/kg时,用钼酸铵50g溶于0.8 kg水中,喷在50 kg种子上,拌均,阴干后播种。 7 施肥 7.1 施肥原则 符合NY/T 1216-2006要求。 7.2 施肥方式与时间 7.2.1 底肥 结合秋翻地,每公顷施腐熟好的优质有机肥30立方米;化肥做底肥要深施,深度达到种下14cm~16 cm,用量占化肥总施用量的60%~70%,平作窄行密植种植方式必须结合秋整地,在土壤封冻前10天施入, 130cm或110cm大垄和45cm小垄种植方式可在秋季整地时或在春季播种时施入。 7.2.2 种肥 在春季大豆播种时施入,如在秋整地时没施底肥的地块,此时,在播种同时采用分层深施肥技术, 第一层将化肥总施用量的30%~40%,施到种子侧下方5cm~7cm处,第二层将化肥总用量的60%~70%深施 到种下12cm~14cm处。 7.2.3 追肥 在大豆生育期根据大豆生长发育具体情况追肥速效肥料。在大豆三片复叶展平期采用叶面施肥方式 追肥2次~3次,每次间隔7天,肥料主要以中微量元素、生长调节剂、磷酸二氢钾及腐殖酸类肥料为主。 7.3 施肥量 窄行密植种植方式由于群体密度较常规垄作增加30%以上,因此,施肥量也要增加,具体用量做到 在测土基础上平衡施肥。肥料应符合NY/T 496的要求。 8 播种 8.1 播期 当地温稳定通过7℃~8℃,适时播种。 8.2 播法 用大垄窄行专用播种机垄上精量播种,130cm大垄上播种3行或4行,110cm大垄上播种3行,一次可 完成开沟、精量播种、分层深施肥、覆土、镇压等作业。 8.3 播种深度 干旱年份或地块镇压后播种深度4cm~5cm,正常年份或地块镇压后播种深度3cm~4cm。 3 DB2308/T 067—2020 8.4 播种密度 8.4.1 确定密度原则 洼地宜稀,岗地宜密;肥地宜稀,薄地宜密;高秆品种宜稀,矮秆品种宜密。 8.4.2 播种密度 半矮秆品种在高肥力地块播种密度为40株/m2~45株/m2,中等肥力地块播种密度为45株/m2~50株 /m2;中秆品种(株高70cm~85cm)在中等肥力地块播种密度为35 株/m2~40株/m2,贫瘠地块播种密度 为40株/m2~45株/m2。 8.5 播量: 每公顷保苗数(万株)×百粒重(g) 每公顷播量(kg/hm2)= 净度(%)×发芽率(%)×105×[1-损失率(%)] 田间损失率以10%计算。实播量与计算播量误差为±3 %。 8.6 播种质量 要求播深一致、均匀无断条,20cm内无籽为断条,每5m断条不超过一处。130cm和110cm大垄垄上播 种时应对准垄顶中心,偏差为±5cm;播种行距偏差不超过±1cm,机组往复行距偏差不超过±5cm。 9 田间管理 9.1 化除除草 9.1.1 原则 根据地块杂草种类、土壤质地、土壤PH值、土壤墒情、气象条件,选用适宜的除草剂。药剂使用按 GB 4285、GB/T 8321执行,用量、方法按说明书进行。 9.1.2 除草方式与时间 9.1.2.1 播后苗前土壤处理 在大豆播后3天内施药,以禾本科杂草为主的地块用90%乙草胺(禾耐斯)、72%或96%都尔等;以阔 叶杂草为主的地块用75%噻吩磺隆等,对于禾本科与阔叶杂草混生地块用90 %乙草胺(禾耐斯)、72% 或96%都尔等与75%噻吩磺隆混用。 9.1.2.2 苗后茎叶处理 在大豆1.5片~3片复叶期,杂草2叶~4叶期施药。防除禾本科杂草,用5%精喹禾灵,或15%精吡氟 禾草灵,或108g/L高效氟吡甲禾灵,或12.5%烯禾定,或240g/L烯草酮等;防除阔叶杂草,用480g/L灭 草松,或480g/L异恶草松,或250g/L氟磺胺草醚等;对于禾本科与阔叶杂草混生地块用精喹禾灵或精吡 氟禾草灵等与灭草松、氟磺胺草醚等混用。 9.2 深松 4 DB2308/T 067—2020 在大豆拱土到三片复叶展平期,根据天气及土壤状况,130 cm(110 cm)大垄种植方式进行垄沟深松 1 次~2 次,深松深度要达到 20cm 以上,天气干旱或保水差的砂土地块不要进行深松,土壤粘重地块 或白浆土地块要极早深松,大豆三片复叶后不要再进行中耕。 9.3 化控 大豆窄行密植由于群体大,植株生长旺盛,在大豆分枝期至盛花期如生长过旺,可用缩节胺、烯效 唑等化控剂进行调控,药剂使用按说明书操作。 9.4 灌溉 大豆开花至鼓粒期发生干旱时,适时进行灌水。 9.5 病虫害防治 9.5.1 防治原则 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通过选用抗病品种、合理轮作、培育壮苗、 精细管理等农业措施,利用灯光、颜色诱杀等物理措施,释放天敌等生物措施及化学防治等措施综合防 治。农药使用要求按GB 4285、GB/T 8321执行,用量、方法按说明书进行。 9.5.2 病害防治 9.5.2.1 真菌性病害(霜霉病、灰斑病、菌核病、根腐病等) 用65 %的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的福美双可湿性粉 剂500倍液~10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700倍液~800倍液于发病始期开始喷药,每隔15d喷1 次,连续喷2次~3次。 9.5.2.2 细菌性斑点病 对重病田可喷500倍的代森锌,1000倍液的多菌灵,100单位的井冈霉素等。 9.5.2.3 大豆花叶病毒病 发现病株应马上清除,防治传毒介体(蚜虫等)是防治病毒病的主要措施,控制早期出现的蚜虫, 或延迟蚜虫的发生高峰,可以减少病毒病的危害。 9.5.3 虫害防治 9.5.3.1 蚜虫 用生物药剂苦参碱,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啶虫脒可湿性粉剂,或用
DB2308-T067-2020 耐密植大豆大垄窄行栽培技术规程 佳木斯市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8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8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12 13:52:04上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