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 65.020.20 B05 DB4107 新 乡 市 地 方 标 准 DB 4107/T 459—2020 平菇生产技术规程 2020 –08–12 发布 新乡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2020 – 08 – 17 实施 发 布 DB4107/T 459—2020 前 言 本标准根据新乡市平菇种植、管理、收获的生产实际而制订。 本标准由新乡市农业农村局、新乡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提出。 本标准制定单位:新乡市农业科学院、封丘县市场监督管理局。 本标准主要修订起草人:胡晓强、李峰、赵建选、马玮超、刘翼成、崔卫、李建峰。 本标准2020年8月12日制定发布。 I DB4107/T 459—2020 平菇生产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平菇产地环境要求、生产管理措施要求和采收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新乡市平菇早秋、冬季生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 版本适用于本规程,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标准。 GB/T 12728 食用菌术语 GB 4806.7-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接触用塑料材料及制品 GB/T 19541-2017 饲料原料 豆粕 NY/T 391-2013 绿色食品 产地环境质量 NY/T 1935-2010 食用菌栽培基质质量安全要求 NY/T 528-2010 食用菌菌种生产技术规范 DB41/T 1244-2016 食用菌主要病虫害防控技术规程 NY/T 119-1989 饲料用小麦麸 HJ 555-2010 化肥使用环境安全技术导则 3 术语和定义 GB/T 12728规定的术语适用于本技术规程。 4 栽培环境及场地 4.1 栽培环境 符合NY/T 391-2013的规定要求,禁止与化工厂、污水沟、煤矿等靠近,地势平坦,排灌方便,地 下水位较高的地块。 4.2 栽培场所 推荐设施栽培,如:日光温室、塑料大棚等栽培模式。 4.2.1 日光温室 菇房坐北朝南稍偏东,具备门、通风口等通风装置,能遮光、保温、保湿。 4.2.2 塑料大棚 1 DB4107/T 459—2020 塑料大棚可以根据地势而建,南北走向、东西走向均可,以东西走向为佳,具备门、通风口等通风 装置,能遮光、保温、保湿。 4.3 栽培原料和药品 栽培原料、化学添加剂种类和用量、用水质量及基质处理方法,应符合NY/T 1935—2010的规定。 4.3.1 玉米芯 选用新鲜、无霉变的玉米芯,使用前将玉米芯粉碎成0.5 cm~1.5 cm大小的颗粒。 4.3.2 棉籽壳 选用干燥的棉籽壳,以颗粒松散,色泽正常,无霉烂、无虫害、无结团、无异味、无混杂物、带有 部分棉绒为佳。 4.3.3 辅料 麸皮质量应符合NY/T 119的要求,豆粕质量符合GB/T 19541-2017的要求、磷肥、石膏等栽培用化 肥的使用应符合HJ555-2010化肥使用环境安全技术导则的要求。 5 栽培季节 5.1 早秋种植 5月上旬繁育母种,5月底~6月中旬繁育原种,6月中旬~7月底繁育栽培种,8月上旬~9月上旬均 可连续种植,8月中旬~12月初均可连续采收,9月中旬~10月下旬均是产菇高峰期,主要供应早秋和初 冬市场。 5.2 冬季种植 7月中、下旬繁育母种,8月上旬~10月上旬繁育原种,8月底、9月上旬~11月底繁育栽培种,10 月初~12月下旬均可连续种植,10月底~翌年的4月底可连续采收,11月上旬~翌年2月中、下旬是产量 高峰期,主要供应冬季和翌年的早春市场。 6 栽培品种 6.1 早秋种植品种 选择菌丝洁白、生长旺盛,出菇早、适温广、转茬快、生物学效率高、抗病性好的中广温型品种(出 菇温度18 ℃~28 ℃),如:浅色系品种新831,深色系品种新科106等。 6.2 冬季种植品种 选择菌丝洁白、生长旺盛,出菇整齐、适温较广、转茬快、生物学效率高、抗病性好、较耐CO2的 中低温型品种(出菇温度5 ℃~20 ℃),如:深色系品种新科108等。 7 菌种制备 菌种生产应符合NY/T 528-2010的要求。 2 DB4107/T 459—2020 8 主要栽培模式 8.1 发酵料栽培 发酵料栽培模式可用于早秋栽培和冬季栽培。 8.1.1 基础配方 8.1.1.1 配方一:98%棉籽壳,1.9%石灰,0.1%克霉灵。 8.1.1.2 配方二:92.5%玉米芯,1.5%尿素,3%磷肥,2.9%石灰,0.1%克霉灵。 8.1.1.3 配方三:70%玉米芯,22.5%棉籽壳,1.5%尿素,3%磷肥,2.9%石灰,0.1%克霉灵。 8.1.2 预湿拌料 第一天将棉籽壳或玉米芯加水拌匀,添加石灰,发酵初始pH值10-11,玉米芯预湿后颜色由白转成 淡黄色,手握拌好的料,手指缝有连续水滴出。 8.1.3 建堆发酵 预湿后的栽培原料经过一天的堆置,已基本吸透水分,添加尿素、磷肥等混合均匀,并调节含水量 至65%左右为宜,堆成高度0.6 m~0.8 m,宽度不低于2 m的梯形堆;堆好后,在堆上用直径5 cm~8 cm 的木棒在堆顶部垂直向下打密集的透气孔(透气孔要打密、打深、打透),间距30~40cm左右;随后在 料堆中插入长柄温度计,有条件的可用草毡、麻包、编织袋等覆盖物盖好料堆,阴雨天气要加盖塑料布 做好防雨准备,严防雨水进入料内。 8.1.4 翻堆 8.1.4.1 堆建好后,在气温 20 ℃左右条件下 1 d~2 d 后料温可达 60 ℃以上,此时进行翻堆,以后 每 2 d 翻堆一次,玉米芯为主料时一般翻堆 4 次,棉籽壳为主料时一般翻堆 3 次。 8.1.4.2 翻堆时应注意上、下、内、外翻匀,即:先将表层干燥冷却区翻下,抖松做新堆底,再将放 线菌活跃的中间层翻到一边,将底层的厌氧发酵区翻叠到新堆底上,成为新的中间最适发酵层,最后将 原来翻到一边的中间层堆料放在堆外,成为新堆的表层,每次翻堆都按此顺序更替,当料面长满白色放 线菌、培养料呈浅褐色,且料无酸、臭味时,即发酵完成。 8.1.5 装袋、播种 8.1.5.1 塑料袋选择 早秋栽培可选用折径24 cm~26 cm、长48 cm~50 cm、厚0.0015 cm的低压聚乙烯料筒或折角袋, 冬季栽培可选用折径26 cm、长53 cm~55 cm、厚0.0015 cm的低压聚乙烯料筒或折角袋,栽培用塑料袋 应符合GB 4806.7—2016的质量要求。 8.1.5.2 播种 播种量以15%~25%左右为宜,原则上不低于15%,按照四层菌种三层料或三层菌种两层料(冬季栽 培)的方式装袋,然后用直径1.5cm的带尖木棒在料袋两头各刺一个透气孔。 8.2 熟料栽培 3 DB4107/T 459—2020 8.2.1 常用配方 8.2.1.1 配方 1:棉籽壳 98%,石灰 2%,含水量 65%; 8.2.1.2 配方 2:棉籽壳 78%(或玉米芯),麦麸 20%,石灰 2%,含水量 65%; 8.2.1.3 配方 3:棉籽壳(或玉米芯)84.5%,麦麸 10%,豆粕 3%,尿素 0.5%,石灰 2%,含水量 65%; 8.2.1.4 配方 4:玉米芯 50%,棉籽壳 34.5%,麦麸 10%,豆粕 3%,尿素 0.5%,石灰 2%,含水量 65%。 8.2.2 装袋 按照配方和含水量搅拌均匀后,分装于低压聚乙烯塑料袋或高压聚丙烯塑料袋,塑料袋规格多选用 (17~24)cm×(35~50)cm×0.005 cm的塑料袋,手工或机械装袋均可。装料要松紧适中(以料袋外 观圆滑,用手指轻按不留指窝,手握料身有弹性为标准)。在装袋过程中要检查袋子破损情况,对局部 破损的微孔及时用透明胶带封好或废弃不用。当天拌料当天装完,防止培养料变酸。 8.2.3 灭菌 装好袋后要尽快灭菌,最好当天装袋当天灭菌,以防止培养料内杂菌大量繁殖而导致培养料变质。 最好将料袋装入筐内内灭菌,常压灭菌,当灭菌灶的中心温度达到100 ℃后,开始计时,维持12 h~16 h;高压灭菌,温度达到126 ℃,压力0.15 mpa,灭菌2 h-3 h。 8.2.4 接种 待料袋冷却至30 ℃以下时,按无菌操作规程接种,接种量以布满料面为准。 9 发菌管理 9.1 温度管理 控制发菌温度在18 ℃~22 ℃之间,此时菌丝粗壮有力、生长速度快,种植成功率高。一般接种后 2 d菌丝开始吃料,3 d~7 d左右,菌丝快速生长蔓延,同时产生大量生物热,要勤检查栽培袋,并严 格防止栽培袋料温度超过25 ℃,栽培袋温度超过28 ℃时要及时翻堆降温,避免出现高温“烧菌”现象。 9.2 湿度管理 菌丝生长期间要求发菌场地空气相对湿度低于75%。 9.3 空气管理 菌丝生长期间要求发菌场地空气通畅,不得有异味。 9.4 光线管理 菌丝生长期间要求发菌场地光线越暗越好,光线越暗菌丝生长健壮且白。 10 出菇管理 10.1 菌袋上架 4 DB4107/T 459—2020 早秋出菇可将菌袋摆3层~4层,层与层之间可以垫细竹竿或竹片以利散热。冬季出菇可将菌袋摆7 层~9层。 10.2 开口出菇 菌袋上架3 d~5 d后及时开口出菇。开口时可以用直径3 cm~4 cm的钢筋棍或带尖的木棍在出菇袋 两端各刺一个出菇孔,也可以用刀片划一个3 cm~5 cm刀口,待现蕾后再用钩钩开。 10.3 温度管理 早秋平菇出菇温度一般在10 ℃~28 ℃,最适温度15 ℃~25 ℃,昼夜温差越大(≥ 8℃)越有利 于出菇。冬季平菇出菇温度一般在5 ℃~25 ℃,最适温度10 ℃~20 ℃,昼夜温差越大(≥ 8℃)越 有利于出菇,进入12月份至次年2月份气温较低,可结合白天掀开保温被让太阳光照射温棚或者人工加 热,以增加出菇室温度。 10.4 湿度管理 出菇期间要求出菇场地空气湿度在85%~90%;湿度高于95%易引起平菇病害,湿度低于80%易造成种 植减产。喷水时原则:子实体幼小时要少喷水,勤喷水,并注意增加空气相对湿度,随着子实体增大, 喷水量增大;喷水后要及时通风,使菇体表面水分能够快速蒸发。 10.5 空气管理 平菇属好氧型真菌,出菇期间要求出菇场地空气通畅。通风原则:下雨天可以全天通风,晴天可以 定时通风,刮大风天禁止通风,冬季气温低时应在当天气温高时通风。 10.6 光线管理 出菇期间要求足够的散射光,一般要求出菇场地三分阳七分阴。 11 病虫害防治 11.1 主要病害 主要病菌有木霉、青霉、曲霉、毛霉、根霉、链孢霉、酵母菌等真菌和各种细菌。 11.2 主要虫害 主要虫害有菌蚊、瘿蚊、菇蝇、跳虫、螨虫。 11.3 防治原则 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坚持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 原则,防治病虫害。按照
DB4107-T 459-2020 平菇生产技术规程 新乡市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9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9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12 23:46:15上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