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 65.020.20 B05 新 DB4107 乡 市 地 方 标 准 DB 4107/T 440—2020 金针菇生产技术规程 2020 - 08 - 12 发布 新乡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2020 - 08- 17 实施 发 布 DB4107/T 440—2020 前 言 本标准根据新乡市金针菇种植、管理、收获的生产实际而制定。 本标准由新乡市农业农村局、新乡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新乡市农业科学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赵建选、李峰、靳荣线、刘震宇、胡宁、朱坤、赵玲丽。 本标准2020年8月12日制定发布。 I DB4107/T 440—2020 金针菇生产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金针菇术语和定义,栽培环境条件及栽培原料、塑料袋,生产工艺流程,栽培技术要 求,病虫害防治等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新乡市金针菇塑料大棚及控温出菇房金针菇生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4806.7-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接触用塑料材料及制品 GB 5749-2006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T 12728 食用菌术语 GB/T 19541-2017 饲料原料 豆粕 NY/T 119-1989 饲料用小麦麸 NY/T 391-2013 绿色食品 产地环境质量 NY/T 528-2010 食用菌菌种生产技术规范 NY/T 1935-2010 食用菌栽培基质质量安全要求 NY/T 2375-2013 食用菌生产技术规范 DB41/T 1244-2016 食用菌主要病虫害防控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GB/T 12728规定的术语以及下列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塑料大棚 采用塑料薄膜覆盖的拱圆形棚,其骨架常用竹、木或复合材料制成,在冬季适当采取采光增温措施 可用于冬季和早春金针菇生产的单栋大棚;顶高2.5 m~3 m,跨度6 m~9 m,长度30 m~60 m。南北、 东西走向均可,具备门、对流通风口等通风装置,能遮光、保温、保湿。 3.2 控温菇房 菇房为设施化、工厂化生产栽培专用菇房,菇房墙体设计采用保温材料、形式多种,内设多层床架、 配备制冷机组、照明、通风等设备,具有控温、增湿、通风、光照等多种调控功能,可不受季节限制进 2 行金针菇生产。一般单个出菇房控制在面积在60 m 以内。 4 栽培环境条件及栽培原料、塑料袋 1 DB4107/T 440—2020 4.1 栽培环境 符合NY/T 391-2013规定的要求。 4.2 菇房 菇房的总体结构应有利于金针菇的科学栽培管理及采收管理,积极推广温控菇房、塑料大棚等设施 栽培。 4.3 栽培原料 栽培原料、化学添加剂种类和用量、用水质量及基质处理方法,应符合GB 5749—2006 生活饮用 水卫生标准、GB/T 13382-92 豆粕、NY/T 1935—2010 食用菌栽培基质质量安全要求、NY/T 119—1989 麦麸等标准。 4.3.1 玉米芯 必须选用干燥、无霉变的玉米芯,使用前将玉米芯粉碎成0.2 cm~0.6 cm大小的颗粒。 4.3.2 棉籽壳 选用新鲜、干燥的棉籽壳,要求颗粒松散,色泽正常,无霉烂、无虫害、无结块、无异味、无混杂 物。 4.3.3 木屑 主要是指采用阔叶树(以杨树、槐树、柳树、榆树等为主)粉碎加工的木材颗粒以及木材加工产生 的锯末。木屑要求新鲜、干燥、无异味、没有混入有毒有害物质。 4.3.4 塑料袋 符合 GB 4806.7—2016 规定的要求。 5 生产工艺流程 备料→配料→拌料→装袋(瓶)→灭菌→冷却→接种→培养→搔菌→催蕾→控温、控湿、控光、控 CO2培养管理→采收→包装→降温→运输、销售。生产过程符合NY/T 2375—2013 食用菌生产技术规范 规定的要求。 6 栽培技术要求 6.1 栽培季节 6.1.1 秋季种植 秋季种植一般选择6中旬~7月下旬繁育母种,7月上旬~8月上旬繁育原种,8月上旬~9月上旬繁育 栽培种,9月上旬~10月底均可连续种植,11月初~翌年1月后均可陆续采收,主要供应冬季市场。秋季 种植,发菌时期外界气温较高,要采取措施降低发菌温度,控制菌袋中心温度不超过25 ℃。 6.1.2 控温菇房栽培 2 DB4107/T 440—2020 在控温菇房内全年均可制种生产。 6.2 品种选择 选择菌丝洁白致密、生长旺盛,适温较广、生物学转化率高、抗病性好的品种,生产者应根据市场 需求合理选择高产抗病的品种。如金针菇白色品种FL-21,黄色品种明金1号。 6.3 菌种制备 根据当地不同生产季节,按照国家行业标准NY/T 528—2010 食用菌菌种生产技术规范规定的要求 生产菌种。 6.4 拌料、装袋 6.4.1 推荐配方 配方一:玉米芯68 % 、锯末10 %、 麸皮15 %、玉米粉5 %、糖1 %、石膏1 %。 配方二:木屑40 %、棉籽壳35 %、麸皮15 %、玉米粉5 %、豆粕3 %、石膏1 %、磷肥1 %。 6.4.2 拌料 拌料时,应先按照配方将各种原料混合均匀(使用锯末、玉米芯等吸水性差的原料要提前预湿处理 或发酵后再配料,锯末要提前过筛。),按照干料水比1:1.2~1.3的比例将水加入,充分搅拌。 6.4.3 装袋(瓶) 袋栽一般选用规格为17 cm~18 cm×35 cm~38 cm,厚度0.0045 cm~0.0055 cm的一头封口聚丙烯 或低压高密度聚乙烯塑料折角袋或筒袋,用人工或装袋机装袋,每袋装干料350 g~450 g,用套环加盖 封口即可。 瓶栽一般选用容量为750 mL或1100 mL、口径为7 cm的专用塑料瓶(配有专用无棉盖体瓶盖),装 料至瓶口1∕2处,并在料表面中间位置打孔后盖瓶盖即可。 拌好的培养料应8 h内装完,并且应尽快灭菌。 6.5 灭菌 常压灭菌炉灶内料温达100 ℃时间不超过4 h,并且保持12 h~14 h;高压灭菌需排净冷空气,在0.14 MPa ~0.15 MPa保持2 h~2.5 h。 6.6 接种 6.6.1 冷却 灭菌好的菌袋(瓶)移至冷却室或接种室冷却28 ℃以下待接种。 6.6.2 接种 接种要在接种箱或接种室内进行,接种箱或接种室以及接种工具等在接菌前,参照消毒剂产品说明 书规定的用量进行熏蒸杀菌。接种人员的双手及接种工具应用75 %的酒精进行消毒,整个接种过程应严 格无菌操作,严防杂菌侵染。 6.7 发菌期管理 6.7.1 培养场所 3 DB4107/T 440—2020 要求干燥、洁净、通风良好,避光培养。进菌袋前,应提前对培养场所清扫和场地消毒杀虫。 6.7.2 培养条件 严格控制发菌温度20 ℃~25 ℃。整个发菌期间要经常通风换气,保证发菌室空气新鲜、干燥、避 光培养。 6.7.3 菌袋(瓶)摆放及翻堆 一般在大棚内发菌培养时,根据种植时间及棚内温度灵活调节菌袋(瓶)摆放方式,温度高时,摆 放层数少,反之摆放层数多。培养期间,每10d翻堆一次,变换菌袋(瓶)位置,以利发菌均匀。翻堆过 程中发现有杂菌感染菌袋应及时拣出并及时焚烧或远离培养环境深埋,感染较轻菌袋可注射杀菌剂或打 碎重新利用。采用一端系绳发菌时,待菌丝生长至菌袋1/3或长入菌袋5 cm左右时,应及时松开系紧的 绳子,以增加发菌供氧量,促进菌丝健壮生长,正常情况下,30 d~35 d菌瓶(袋)即可长满,可以搔 菌进入出菇管理。 6.8 出菇管理 6.8.1 进棚 将出菇棚(出菇房)提前杀虫消毒后再进出菇袋(瓶)。金针菇栽培出菇主要采用层架式立体栽培 (立式出菇),层架式立体栽培空间利用率高,操作较为简便。 6.8.2 搔菌、催蕾 菌袋(瓶)进棚(出菇房)后,将菌袋(瓶栽可直接开盖搔菌)袋口撑开,用消毒(用克霉灵或75% 酒精等消毒液浸泡)后的搔菌匙将菌袋表面的菌种块去掉、菌膜划破,料面搔平。按照控制出菇棚(出 菇房)温度在13 ℃~15 ℃, 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85 %~90 %(瓶栽控制湿度在90 %~95 %),光照强 度以50 lx~100 lx左右, 二氧化碳控制在0.1 %~0.2 %进行管理,一般经过10 d左右,培养料表面便会 有大量的金针菇原基出现。 6.8.3 抑蕾 待金针菇原基长至2 cm~3 cm时(瓶栽以菇蕾长至瓶口上方1 cm左右为宜),应及时采取抑蕾措施。 此时,菇房温度应降低至4 ℃~6 ℃,菇房空气湿度降低至75 %~85 %,光照强度以100 lx~200 lx 为宜,同时加大菇房通风量,使料面较大的菇蕾失水萎蔫,促进菇蕾整齐。一般抑蕾管理5 d~7 d,料 面长出的菇蕾长势基本达到生长一致,抑蕾管理结束。 6.8.4 长柄育菇 抑蕾管理结束后,应控制菇房温度在6 ℃~9 ℃之间,菇房的空气相对湿度在85 %,二氧化碳在 0.3 %~0.4 %,避光管理,以便培育商品价值高的优质菇。 6.9 采收 6.9.1 采收标准 菌柄长至12 cm~15 cm,菌盖直径0.6 cm~1 cm,菌盖圆整或边缘内卷呈半球形时可根据市场需求及 时采收。采收时可直接将手伸入袋内,握住菌柄,斜按料袋将整丛菇采下。 6.9.2 包装销售 4 DB4107/T 440—2020 金针菇采收后,要及时去除菇脚所带培养料,并根据菇体颜色、菇型、菌盖直径、菌柄长度等进行 分级包装,经装袋、过秤、抽气、扎口后装入专用塑料袋内,冷链运输,尽快上市销售。 6.10 二潮菇管理 金针菇一潮采收后,及时将料面的病死菇、残基等清理干净,加大通风量,使料面稍干,温度控制 在13 ℃~15 ℃,养菌3 d~5 d后再对菌袋补充营养液,营养液补充完后要继续通风2 d~3 d,然后开 始重复正常出菇管理。 6.10.1 营养液补充方法 6.10.1.1 灌入法 此法适用于立式出菇的菌袋(瓶)。先将营养液在喷雾器内配置好后,去掉喷雾器喷杆上的喷头, 将营养液直接注入菌袋(瓶)内,每袋(瓶)注入量在150 ml~200ml,浸泡8 h~12 h后,倒出多余的 营养液即可。 6.10.1.2 注入法 使用专用补水器直接将营养液注入菌袋,注水量以菌袋重量达到出菇前菌袋重量或略轻些,菌袋含 水量达到60 %左右为宜。 7 病虫害防治 7.1 主要病害 7.1.1 菌丝生长期主要病害 主要病菌有木霉、青霉、曲霉、毛霉、根霉、链孢霉、酵母菌等真菌和各种细菌。 7.1.2 出菇期非侵染性病害 主要有祖孙菇、麻花菇、尖头菇等。 7.1.3 出菇期侵染性病害 主要有锈斑病、褐斑病等。 7.2 防治原则 按照DB41/T 1244-2016 食用菌主要病虫害防控技术规程进行进行病害
DB4107-T 440-2020 金针菇生产技术规程 新乡市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1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1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13 01:53:06上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