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安全标准网
ICS 65.020.20 B 05 DB4107 新 乡 市 地 方 标 准 DB 4107/ T 439—2020 杏鲍菇生产技术规程 2020 - 08 - 12 发布 新乡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2020 - 08 - 17 实施 发 布 DB4107/T 439—2020 前 言 本标准根据新乡市无公害食品杏鲍菇种植、管理、收获的生产实际而制定。 本标准由新乡市农业农村局、新乡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新乡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封丘县市场监督管理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靳荣线、李峰、马玮超、李习军、段长勇、屈涛、王宝帅。 本标准2020年8月12日制定发布。 I DB4107/T 439—2020 杏鲍菇生产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杏鲍菇的术语和定义、栽培环境及栽培基质选择、栽培技术和病虫害防治。 本标准适用于新乡市杏鲍菇塑料大棚种植及控温出菇房种植。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4806.7-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接触用塑料材料及制品 GB/T 5483 天然石膏 GB 5749-2006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T 12728-2006 食用菌术语 NY/T 119-1989 饲料用小麦麸 JC/T 479 建筑生石灰 NY/T 496-2010 肥料合理使用准则 通则 NY/T 528-2010 食用菌菌种生产技术规范 NY/T 1276-2007 农药安全使用规范总则 NY/T 2375-2013 食用菌生产技术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GB/T 12728-2006 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菇房 泛指具备栽培菇类条件的各类建筑物。 3.2 塑料大棚 采用塑料薄膜覆盖的拱圆形棚,其骨架常用竹、木或复合材料制成,在冬季可适当采取采光增温措 施;顶高一般2.0 m~2.5 m,跨度6 m~9 m,长度30 m~60 m。 3.3 日光温室 由采光和保温维护结构组成,以塑料薄膜为透明覆盖材料,东西向延长,在寒冷的季节主要依靠获 取和蓄积太阳辐射能进行生产的单栋温室;跨度7 m~9 m,脊高2.8 m~3.3 m,长度30 m~60 m。 3.4 1 DB4107/T 439—2020 培养料 为食用菌生长繁殖提供营养的物质。如木屑、棉籽壳、麦麸、米糠等。 3.5 菇房管理 以所栽培食用菌所需环境条件为调控目标,对菇房进行环境调节和控制的技术措施。 4 栽培环境及栽培基质选择 4.1 栽培环境 应地势平坦、排灌方便、近水源、交通便利、周围500 m内无污染源。禁止与畜禽养殖场、化工厂、 污水沟、煤矿等靠近。 4.1.1 塑料大棚 根据地势而建,南北走向、东西走向均可,具备门、对流通风口等通风装置,能遮光、保温、保湿。 4.1.2 日光温室 依据地势坐北朝南稍偏东,具备门、对流通风口等通风装置,能遮光、增温、保温、保湿。 4.1.3 温控菇房 2 2 依据地势而建,在完全人工控制环境条件下可进行周年栽培,一般单个出菇房面积在60 m ~100 m 。 4.2 栽培原料 栽培原料、肥料使用和用水质量等,应符合GB 5749—2006、GB/T 5483、NY/T 496—2010 、NY/T 119 —1989和JC/T 479的规定。 4.2.1 玉米芯 选用干燥、无霉变的玉米芯,使用前粉碎成0.2 cm~0.5 cm大小的颗粒。 4.2.2 棉籽壳 选用新鲜、干燥的棉籽壳,要求颗粒松散,色泽正常,无霉烂、无虫害、无结块、无异味、无混杂 物。 4.2.3 锯末 主要采用加工阔叶树(以杨树、槐树、柳树、榆树等为主)产生的锯末。要求新鲜、干燥、无异味、 没有混入有毒有害物质。 4.2.4 麦麸、石灰、石膏 选用色泽正常,无霉烂、无虫害、无结块、无异味、无混杂物的麦麸、石灰和石膏。 4.2.5 杀菌剂及营养剂 按各生产企业自订的企业标准。 2 DB4107/T 439—2020 5 栽培技术 5.1 生产工艺流程 备料→配料→拌料→装袋→套环→灭菌→冷却→接种→菌丝培养→搔菌→疏蕾→出菇管理→采收 →包装→降温→运输、销售。 5.2 栽培季节 5.2.1 春季种植 大棚模式种植,一般选择 11 月初~11 月中旬准备母种,11 月中旬~12 月底制备原种,12 月中旬~翌 年 1 月中旬制备栽培种,1 月中旬~2 月底种植,3~4 月上旬出菇。春季种植,发菌阶段,自然气温较低, 可适当增温以促进菌丝生长。 5.2.2 秋冬季种植 大棚模式种植,7月下旬准备母种,8月上旬~10月上旬制备原种,8月底、9月上旬~11月底制备栽 培种,10月初~11月中、下旬均可连续种植,11月中旬即可出菇。秋冬季种植,发菌时期,外界气温较 高,要通过采取措施降低发菌温度,控制菌袋中心温度不超过28℃;出菇后期需要进行增温管理。 5.2.3 控温菇房种植 在可控条件的控温菇房内全年均可生产。 5.3 品种选择 选择菌丝洁白、生长旺盛,适温广、生物学效率高、抗病性强的品种。目前市场上棒状菇型的杏鲍 菇比较容易销售,生产者应根据市场需求合理选择适合菇型的品种,如新科11、新科12等。 5.4 菌种制备 根据当地不同生产季节,按照国家行业标准NY/T 528—2010规定的要求生产。 5.4.1 一级种 用马铃薯综合培养基,玻璃试管做容器,温度121 ℃、压力0.11 MPa下灭菌30 min,灭菌结束后摆 放斜面;琼脂培养基斜面冷却3 d后,在无菌条件下接种。接种后在22 ℃~25 ℃温度条件下培养8 d~ 10 d,菌丝长满试管3 d后使用。 5.4.2 二级种 采用麦粒培养基,配方为麦粒99 %+石膏1 %,标准菌种瓶做容器,温度126 ℃、压力0.147 MPa下 灭菌1 h~1.5 h,当瓶内温度降至30 ℃以下时,在无菌条件下,将母种接到原种瓶内。接种后在22 ℃~ 25 ℃下培养25 d左右,菌丝满瓶3 d~5 d后使用。 5.4.3 三级种 采用棉籽壳78 %~83 %+麸皮15 %~20 %+石膏粉1 %+石灰1 %的配方作为辅料混合枝条生产枝条菌 种。菌种袋一般采用规格为17 cm~18 cm×35 cm,厚度0.005 cm~0.006 cm的聚丙烯或聚乙烯塑料袋, 塑料袋应符合GB 4806.7-2016的规定。将装好的菌种袋进行高压(温度126 ℃、压力0.147 MPa下灭菌2 h~3 h)或常压灭菌(100 ℃保持10 h~12 h),待灭过菌的菌种袋温度降至30 ℃以下时,在无菌室 3 DB4107/T 439—2020 或接种箱内按照无菌操作技术规程,将原种接入菌种袋内,在24 ℃~25 ℃黑暗条件下培养35 d~40 d 左右,菌丝长满菌袋7 d后即可使用。 5.5 拌料、装袋 5.5.1 配方 配方1:玉米芯41 %,棉籽壳15 %,锯末20 %,麸皮15 %,玉米粉4 %,豆粕3 %,石灰1 %,石膏1 %。 配方2:玉米芯51 %,锯末20 %,麸皮20 %,玉米粉4 %,豆粕3 %,石灰1 %,石膏1 %。 5.5.2 拌料 拌料时,应先按照配方将各种原料混合均匀(玉米芯原料要提前预湿处理,锯末要提前过筛),按 照干料水比1:1.2~1:1.3的比例将水加入,充分搅拌,使料水混匀且使培养料的含水量控制在60%~ 65%之间,即手握紧培养料,指缝间有水印,并有一两滴水流出。 5.5.3 装袋 杏鲍菇栽培菌袋一般选用规格为(17 cm~18 cm)×35 cm,厚度为0.005 cm~0.0055 cm的聚丙烯 高压或聚乙烯常压塑料袋。装袋时,培养料要装紧实,料高为18 cm左右,一般不超过19 cm,袋湿重1.2 kg~1.25 kg。 装袋时应选用能够预留接种孔的装袋机或人工打孔。 5.6 灭菌 采用常压灭菌,灭菌灶内料温达100 ℃保持14 h~16 h;采用高压灭菌,压力达到0.147 MPa(锅 内温度达126 ℃)保持2 h~2.5 h。无论常压或高压灭菌,都必须做到彻底排净灭菌锅内冷空气,方能 保证灭菌效果。 5.7 接种 5.7.1 冷却 当栽培袋内温度降至30 ℃以下时,方可进行接种。 5.7.2 接种 接种要在接种室或接种箱内进行,接种室或接种箱以及接种工具在接菌前,参照产品说明书规定的 用量,用气雾消毒剂进行熏蒸杀菌。在接种箱内接种,将冷却后的菌袋与经过表面消毒的菌种一起装入 接种箱,按照规定用量熏蒸消毒0.5 h后开始接种。接种人员应身着整洁,穿上干净的专用接种服进行 操作,接种人员的双手及接种工具用75%的酒精进行消毒,然后点燃酒精灯,灼烧接种工具进行灭菌, 迅速将菌种接入栽培菌袋内,整个接种过程要动作熟练。接完后将菌袋移入培养室或菇棚内培养。接种 室内接种应严格无菌操作技术规程进行操作,严防杂菌侵染。 5.8 菌丝培养 5.8.1 培养场所 要求干燥、洁净、通风良好,避光培养。进菌袋前,应提前对培养场所清扫和场地消毒。 5.8.2 培养条件 4 DB4107/T 439—2020 严格控制菌袋温度23 ℃~25 ℃,一旦超过25 ℃,要及时通过通风、降层或启动制冷机等措施进 行降温。气温在20 ℃以下时,可通过人工增温或增加菌袋摆放层数等措施,适当增加菌袋温度。整个 发菌期间要经常通风换气,保证发菌场所空气新鲜。 5.8.3 检查成活率和污染率 在接种后4 d~7 d,及时检查菌袋污染情况,发现污染菌袋,要及时清理出发菌室。以后每周检查 一次。 5.9 出菇管理 5.9.1 菌袋后熟 栽培菌袋菌丝发满后,可适当延长发菌时间10 d,促进后熟。 5.9.2 进棚 经过后熟的菌袋进棚出菇前,应先将出菇房提前进行消毒。杏鲍菇栽培可墙式出菇或层架式立体出 菇,墙式出菇每垛可放3 层~6 层;层架式立体出菇空间利用率高,操作较为简便。 5.9.3 搔菌、催蕾 当出菇房温度在15 ℃~2 0℃时即可开袋、搔菌(需要注意的是:杏鲍菇搔菌面积不宜过大,气温 高于20 ℃,杏鲍菇原基不宜分化,气温低于15 ℃,原基分化慢)。按照下面要求条件进行管理,一般 经过7 d~10 d左右,即可看到原基出现。 5.9.3.1 温度 搔菌后,控制出菇房温度在17 ℃左右。 5.9.3.2 湿度 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85%~90%。 5.9.3.3 光照 适当增强光照,光照强度以300 Lx~500 Lx最为有利。 5.9.3.4 二氧化碳 要求出菇场所CO2控制在0.1%~0.2%,注意进行通风换气。 5.9.4 疏蕾 杏鲍菇幼蕾长出袋口后,要

pdf文档 DB4107-T 439-2020 杏鲍菇生产技术规程 新乡市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3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3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DB4107-T 439-2020 杏鲍菇生产技术规程 新乡市 第 1 页 DB4107-T 439-2020 杏鲍菇生产技术规程 新乡市 第 2 页 DB4107-T 439-2020 杏鲍菇生产技术规程 新乡市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13 02:27:31上传分享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