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 65.020.20 B05 DB1411 山 西 省 吕 梁 市 地 方 标 准 DB1411/T 23—2020 代替DB141100/T 023-2007 吕梁山区红小豆生产技术规程 2020-03-01 发布 吕梁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2020-03-01 实施 发布 DB1411/T 23—2020 前 言 本标准参照照GB/T 1.1-2009的规定,结合吕梁实际制定而成。 本标准没有说明的栽培措施,仍按常规农艺措施实施。 本标准代替DB141100/T 023—2007《无公害农产品 红小豆生产技术规程》,与DB141100/T 023 —2007相比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名称变更为《吕梁山区红小豆生产技术规程》 ——调整了规范性引用文件中相关内容,使所引用标准现行有效; ——充实了 3 产地环境中的内容; ——在 4.2 中增加了施肥的内容; ——在 4.3 中调整了播期、播种方法、播种密度等内容; ——在 5.2.2 中添加了色板、杀虫灯; ——在 5.3.1 中增加了常见病虫害,修改了病虫害防治使用的药剂类别及用量; ——添加了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及贮藏、生产记录档案的内容。 本标准由吕梁市农业农村局提出、归口并监督实施。 本标准起草单位:吕梁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吕梁市质量安全中心、离石区农业农村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建才 成殷贤 薛志强 成美清 李晓梅 于金萍 刘跃斌 白如雪 本标准于 2007 年 1 月首次发布,2020 年 3 月为第一次修订。 本标准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可以向吕梁市农业农村局、吕梁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反馈。联系电话: 0358-3386009 0358-8226297 I DB1411/T 23—2020 吕梁山区红小豆生产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吕梁山区红小豆产地环境、生产技术、病虫害防治、采收、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及贮藏、 生产记录档案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吕梁市范围内吕梁山区红小豆的生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标准。 GB 4404.2 粮食作物种子 第2部分:豆类 GB/T 8321﹙所有部分﹚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NY/T 496 肥料合理使用准则 通则 NY/T 1276 农药安全使用规范 NY/T 2798.2 无公害农产品 生产质量安全控制技术规范 第2部分:大田作物产品 NY/T 5295 无公害农产品 产地环境评价准则 NY 5332 无公害食品 大田作物产地环境条件 3 生产基地环境条件 3.1 产地选择 生产基地须选择在无污染和生态环境良好的地区,远离工矿区和公路干线,避开工业和城市污染源 的 影响,产地周围没有对产地环境可能造成污染的污染源,产地环境检测评价执行NY/T 5295的规定。 3.2 土壤条件 土壤耕层深厚、地势平坦、排灌方便、土壤结构适宜、理化性状良好,富含有机质的土壤,避免重 茬、迎茬。 3.3 空气条件 产地空气质量应符合NY 5332中二级标准要求。 3.4 水质条件 灌溉水质量需符合 NY 5332 的规定。 4 生产技术 4.1 品种选择 选择适宜本区、优质、丰产、抗逆性强、商品性好的品种,种子质量应符合GB 4404.2的要求。 4.2 整地施肥 播前深耕结合整地施足基肥。施用肥料执行NY/T 496的相关规定。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施肥比例氮: 磷:钾(N:P2O5:K2O)一般为3:5:2。若有条件尽量采取测土配方,若无条件可参照以下实践建议: 底肥至少667 ㎡施有机肥(堆肥、厩肥等)2000 ㎏、三元复合肥35 ㎏+根瘤菌肥5 ㎏(或磷酸二铵25 ㎏ +硫酸钾10 ㎏+根瘤菌肥5 ㎏)。豆科作物不需再追施氮肥,可在开花前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 4.3 播种 1 DB1411/T 23—2020 4.3.1 播期 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耕作栽培制度和品种的特性具体确定,适时播种。以5月中下旬为宜。 4.3.2 播种方法 条播或穴播。 4.3.3 播种深度 3 cm~5 cm为宜,覆土厚薄一致。 4.3.4 播种密度 2 播种密度为每667 m 0.6万株~0.8万株。 4.4 田间管理 4.4.1 间苗定苗 在2片真叶展平时间苗,2~4片复叶时定苗。条播地每穴留1株壮苗,穴播地每穴留2~3株壮苗,结 合间苗拔除杂苗、病苗、弱苗、小苗。 4.4.2 中耕除草 中耕在开花前结合间苗定苗完成,2~4 叶期结合间苗定苗浅中耕第一次,分枝期深中耕第二次, 开花期封垄前浅耕第三次,同时进行培土防止倒伏,后期拔除杂草。 5 病虫害防治 5.1 防治原则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优先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科学合理地使用化学防治。使用 药剂防治时,应按GB 8321 (所有部分)、NY/T 1276的规定执行。 5.2 防治方法 5.2.1 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虫品种,轮作倒茬,培育壮苗,精耕细作。 5.2.2 物理防治 根据害虫生物学特性采用色板、杀虫灯、机械人工捕捉、糖醋液诱杀害虫。 5.2.3 生物防治 保护和利用自然天敌,采用生物农药防治病虫害。 5.2.4 化学防治 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并科学合理混配、交替用药,防止和延缓病虫害抗性的产生和 发展。农药使用应符合 GB/T 8321(所有部分)、NY/T 1276 的规定。 5.3 主要病虫害防治 5.3.1 病害防治 5.3.1.1 叶斑病 发病初期可选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或20%氟硅唑·咪鲜胺水剂2 000~2 500倍液 防治。 5.3.1.2 白粉病 发病初期可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或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 交替使用,每7 d~10 d用药1次,连续防治2~3次。 5.3.1.3 螟虫类 要及时清除田间落花落荚,摘除被害荚果和叶片,以减少虫源。在盛蛾期和卵孵化盛期喷药于豆荚 上毒杀成虫及初孵幼虫,用20%氰戊菊酯乳油2 000~3 000倍液;或1.8%阿维菌素乳油1 000倍液于傍晚 进行喷雾防治。 5.3.1.4 蚜虫 2 DB1411/T 23—2020 用2.5%氯氟氰菊酯2 000~3 000倍液;或1.8%阿维菌素乳油2 000~3 000倍液;或10%吡虫啉可湿 性粉剂2 000~2 500倍液喷雾防治。 5.3.1.5 红蜘蛛 用20%螨死净悬浮剂1 500~2 000倍液,或20%哒螨灵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喷雾防治。 5.3.1.6 双斑萤叶甲 可用50%辛硫磷1500倍液或2.5%高效氯氟氰菊酯1500~2000倍液防治。 6 采收 根据品种特性,适时采收。一般田间2/3以上豆荚变黄为适宜收获期。小面积栽培时,可分期采摘。 7 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及贮藏 产品生产质量安全控制执行 NY/T 2798.2,产品质量检测执行农业部办公厅文件“无公害农产品 检测目录”的规定。籽粒含水量降至 13% 以下才可入库贮存,仓库需有良好的防湿、隔热、通风、密 闭性能,严防霉变、虫蛀和污染。 8 生产记录档案 建立吕梁山区红小豆生产档案,详细记录投入品名称、有效成分、登记证号、防治对象、使用量、 使用方法、使用时间、使用地点及面积、使用人员、安全间隔期等信息。生产档案要至少保存两年。 3
DB1411-T 23-2020 《吕梁山区红小豆生产技术规程》 吕梁市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7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7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14 08:06:25上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