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安全标准网
ICS 65.020.01 B05 DB5328 西 双 版 纳 傣 族 自 治 州 地 方 标 准 DB5328/T 6—2019 生态茶园建设技术规程 2019-11-26 发布 2019-12-01 实施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5328/T 6—2019 前    言 本标准依照 GB/T 1.1-2009 《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 1 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进行编制。 本标准由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发展生物产业办公室提出。 本标准由西双版纳州市场监督管理局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荣福、刘德和、殷丽琼、夏丽飞、罗琼仙、肖星、孙云南、夏锐。 I DB5328/T 6—2019 生态茶园建设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西双版纳州生态茶园建设的基本要求,包括产地环境条件,茶园生态构建,土壤管理, 水分管理,树冠管理,病、虫、草害防治,生产档案。 本标准适用于西双版纳州生态茶园的建设。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6920 水质 pH 值的测定 玻璃电极法 GB/T 7467 水质 六价镉的测定 GB/T 7475 水质 铜、锌、铅、镉的测定 GB/T 7484 水质 氟化物的测定 GB/T 7485 总砷的测定 二苯碳酰三肼分光光度法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离子选择电极法 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银分光光度法 GB/T 15432 环境空气 总悬浮颗粒物的测定 重量法 GB/T 17138 土壤质量 铜、锌的测定 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 17141 土壤质量 铅、镉的测定 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 22105.1 土壤质量 总汞、总砷、总铅的测定 原子荧光法 第 1 部分:土壤中总汞的测定 GB/T 22105.2 土壤质量 总汞、总砷、总铅的测定 原子荧光法 第 2 部分:土壤中总砷的测定 GB/T 17420 微量元素叶面肥料 GB/T 17419 含氨基酸叶面肥料 HJ 482 环境空气 二氧化硫的测定 HJ 479 环境空气 氮氧化物(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测定 HJ 480 环境空气 氟化物的测定 HJ 597 水质 总汞的测定 冷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HJ 491 土壤 总铬的测定 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HJ 637 水质 石油类和动植物油类的测定 NY/T 391 绿色食品 NY/T 1377 甲醛吸收-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 盐酸苯乙二胺分光光度法 滤膜采样氟离子选择电极法 红外分光光度法 产地环境质量 土壤 pH 值的测定 NY 525 有机肥料 NY 227 微生物肥料 1 DB5328/T 6—2019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西双版纳生态茶园 根据西双版纳茶园现状,以茶树为主体,通过一定的生物、生态以及工程的技术与方法,充分利用 茶园空间、水、土、光、热、气等自然条件, 人为地改变、调整、配置和优化茶园系统内部及其与外界 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流动过程及其时空秩序,所建立的物种丰富、层次复杂,物质与能量处于良性循 环、结构与功能达到一种稳定动态平衡状态的高效人工生态系统。 3.2 林茶混植模式 将林木有序或无序的种植在茶园内,遮光率控制在 35% 以内的林茶种植模式。 3.3 林茶围篱模式 将林木种植在茶园四周,林木形成“林篱”将茶园隔成 5~10 亩小块的林茶种植模式。 3.4 林茶分段模式(俗称:头带帽,腰束带,脚穿靴) 将林木分段配置在山顶、山腰、山脚的林茶种植模式。 3.5 森林茶园 指在自然林中,不规则种植上茶树的茶园。 3.6 满天星式茶园 指种植随意,无规则的株行距,每亩茶树低于 800 株的茶园。 3.7 等高条植茶园 指按等高线条植,有规则的株行距排列,每亩茶树在 800~1300 株的茶园。 3.8 速生密植茶园 指按等高线条植,有规则的株行距排列,每亩茶树在 1300 株以上的茶园。 3.9 基肥 2 DB5328/T 6—2019 茶树停止采摘后施入的肥料。 3.10 追肥 茶树地上部生长期间施入的肥料。 3.11 叶面肥 以叶面吸收为目的,将茶树所需养分直接施用叶面的肥料。 3.12 安全间隔期 茶树上最后一次施用农药(二种或二种以上的农药则单独计)至采收所需要间隔的最少天数。 3.13 防治指标(经济阈值) 病虫草等有害生物为害后所造成的损失达到防治费用时的种群密度的数值。 3.14 防治适期 病虫草等有害生物生长过程中,最适合进行防治的时期。 4 产地环境条件 4.1 总体要求 茶园周围生态环境优良,离开垃圾场、畜牧场、医院、粪池 50m 以上,离开经常喷施农药的农田 l00m 以上,远离排放“三废”的工业企业,具有可持续生产能力的生产区域,符合 NY/T 391 标准要求。在 茶园周边不得实施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和对环境造成污染的工程项目。 4.2 空气 茶园环境空气质量应符合表 1 规定。 表 1 生态茶园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项 3 总悬浮颗粒物,mg/m 3 二氧化硫,mg/m 3 二氧化氮,mg/m 3 氟化物(F),µg/m 指 目 日平均 ≤ 0.30 a 标 1 小时平均 b 检测方法 GB/T 15432 — ≤ 0.15 ≤0.50 HJ 482 ≤ 0.08 ≤0.30 HJ 479 ≤ 7 ≤20 HJ 480 00001 注:a 日平均指任何一日的平均浓度;b 1 小时平均指任何一小时的平均浓度。 3 DB5328/T 6—2019 4.3 土壤 土壤环境质量应符合表 2 要求。 表 2 生态茶园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项 目 pH 浓度限值 检测方法 ≤ 6.50 NY/T 1377 镉,mg/kg ≤ 0.30 GB/T 17141 汞,mg/kg ≤ 0.25 GB/T 22105.1 砷,mg/kg ≤ 25.00 GB/T 22105.2 铅,mg/kg ≤ 50.00 GB/T 17141 铬,mg/kg≤ 120 HJ 491 铜,mg/kg≤ 50 GB/T 17138 00002 注:重金属和砷均按元素总量计,适用于阳离子交换量>5 cmol(+)/kg 的土壤,若≤5 cmol(+)/kg,其 标准值为表内数值的半数。 4.4 灌溉水 茶园灌溉水应符合表 3 的要求。 表 3 生态茶园灌溉水质标准 项 目 pH 值 浓度限值 检测方法 5.1~8.5 GB/T 6920 总 汞,mg/L ≤ 0.001 HJ 597 总 镉,mg/L ≤ 0.005 GB/T 7475 总 砷,mg/L ≤ 0.05 GB/T 7485 总 铅,mg/L ≤ 0.10 GB/T 7475 六价铬,mg/L ≤ 0.10 GB/T 7467 氟化物,mg/L ≤ 2.0 GB/T 7484 石油类,mg/L ≤ 1.0 HJ 637 5 茶园生态构建 5.1 生态构建的基本要求 5.1.1 生态环境优良的茶园,园内树木予以保留,树木较密的可适当进行疏枝,以利于阳光透射。 5.1.2 生态环境较差的茶区,通过防护林、行道树、覆荫树和绿肥的种植,完善茶园生态系统,提高 茶园及其周围环境的生物多样性。 5.1.3 茶行间合理间(套)作绿肥,梯壁留草或种草。 5.1.4 提倡生态养殖,在茶园放养家禽(鸡、鸭、鹅);利用茶园中种植的绿肥植物,饲养家畜(猪、 牛、羊),将畜禽和牲畜的粪便回归到茶园中,以实现生态茶园的绿色、低碳、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5.1.5 4 西双版纳州生态环境优良,植物种类丰富,提倡恢复自然植被构建茶园生态系统。 DB5328/T 6—2019 5.2 茶园生态的构建方法 5.2.1 在茶园四周或茶区内不适合种茶的空地植树造林,道路、沟渠两边种植行道树。山顶和茶园四 周的防护林以常绿树木为主,根据地面宽度种植 3~10 行;山箐种植水源林,选择保水能力强的树种。 5.2.2 采取林茶混植生态模式的茶园,每亩覆荫树种不少于 3 个,种植株数在 8~14 株,保证透光 率在 65% 以上,为便于茶叶生产管理,间作树木的分枝应控制在 2.0 m 以上。 5.2.3 采取林茶围篱生态模式的茶园,用于围篱的林带不少于 1 行,根据树冠大小按(3~5)m 的 株距种植。 5.2.4 采用林茶分段生态模式的茶园,山顶原有的自然森林予以保留,如无树木,应植树造林;山腰 布置一条宽(10~15)m 的林带,种植树木不少于 2 行;山脚植树或修建库塘。 5.3 不同类型茶园的生态构建 5.3.1 森林茶园 将茶苗种植在林下,上层覆荫度高的树木进行适当疏枝,以保证茶苗的正常生长。 对茶树采取不规则修剪和放养相结合措施,培养形成高度在(1~2)m 不等的小灌木茶园。 5.3.2 满天星式茶园 采用林茶混植模式构建生态系统。 对茶树采取不规则修剪和放养相结合措施,培养形成高度在(1~2)m 不等的小灌木茶园。 5.3.3 等高条植茶园 因地制宜地采取林茶混植模式、林茶分段模式构建生态系统。 提倡间隔 10 m 留养 1 株茶树任其自然生长。 5.3.4 速生密植茶园 手工采摘茶园采用林茶混植模式构建生态系统,机械化采摘茶园采取林茶围篱模式或林茶分段模式 构建生态系统。 5.4 5.4.1 生态树种选择 树种选择的原则:适宜当地生长;根深、不与茶树争水抢肥;枝叶稀疏,透光性强;与茶树无 共同病虫害;对茶叶品质无不利影响;有经济价值或观赏价值。 5.4.2 6 茶园可参考但不限于附录 A 中列出的树种和种植的行株距。 土壤管理 6.1 土壤耕作 6.2.1 土壤深厚、松软、肥沃,树冠覆盖度大的茶园提倡免耕或少耕。一般茶园采取浅耕与锄草、追 肥相结合,深耕与施基肥相结合。 5 DB5328/T 6—2019 6.2.2 每年结合施肥耕作 1~2 次,保持茶园土壤疏松。时间以春茶后和秋茶后进行。幼龄茶园以除 草、浅耕施肥为主,拔除茶树根茎部的杂草。苗根 20 cm 以内浅耕深(5~10)cm ,以外中耕深(15~ 20)cm 。成龄茶园以深耕施基肥为主,中耕深(20~30)cm ,割

pdf文档 DB532800-T 6-2019 生态茶园建设技术规程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7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7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DB532800-T 6-2019 生态茶园建设技术规程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第 1 页 DB532800-T 6-2019 生态茶园建设技术规程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第 2 页 DB532800-T 6-2019 生态茶园建设技术规程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21 05:07:13上传分享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