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 65.020.20 B20 浙 DB33 江 省 地 方 标 准 DB33/T 2132—2018 甘薯生产技术规范 Technical regulation for sweet potato cultivation 2018 - 08 - 03 发布 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2018 - 09 - 03 实施 发 布 DB33/T 2132—2018 前 言 本标准按GB/T 1.1—2009规定起草。 本标准由浙江省农业厅提出。 本标准由浙江省种植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诸暨绿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浙江省种植业管理局、浙江省种子管理总站、 诸暨市经济特产站、诸暨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冯永才、孟瑜清、蔡仁祥、吴早贵、王孝燕、朱燕、童培银、黄荣。 I DB33/T 2132—2018 甘薯生产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甘薯生产的产地选择、品种选择、甘薯育苗、大田准备、扦插、田间管理、病虫草害 防治、采收等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甘薯生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NY/T 393 绿色食品 农药使用准则 NY/T 496 肥料合理使用准则 通则 NY 525 有机肥料 NY 5010 无公害食品 种植业产地环境条件 3 定义与术语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水平扦插法 适于水肥条件较好的地块。扦插时先在垄面开5 cm左右的浅沟,将薯苗水平放入沟中3 个~5 个节, 盖土压紧后外露2 个~3 个节,使叶片多数在土外。 3.2 斜插法 适于山地和缺水源的旱地。栽苗入土3 节~4 节或5 cm~8 cm,地上留苗5 cm~10 cm,薯苗斜度 为45º左右。 3.3 船底形栽法 适于土质肥沃、土层深厚、水肥条件好的地块。苗的基部在浅土层内(2 cm~3cm),中部各节略 深(4 cm~6 cm),砂地宜深,黏土地宜浅。 3.4 直栽法 适于山坡地和干旱瘠薄地块。栽苗直插土中,入土2 个~4 个节位。 1 DB33/T 2132—2018 3.5 压藤插法 多用于小面积种植或夏薯种植。将去顶的薯苗,全部压在土中,薯叶露出地表,栽好后用土压实后 浇水。 4 产地选择 甘薯产地要求地势高燥、排灌方便、地下水位较低的田块或地块,以土层深厚、疏松肥沃、pH值为 5.0~7.5的沙壤土或壤土为宜,环境质量符合NY 5010标准。 5 品种选择 5.1 甘薯类型 5.1.1 按结薯及膨大高峰期的迟早 可分为早熟、中熟、晚熟品种。 5.1.2 按蔓的长短 可分为长蔓、中等蔓、短蔓品种。 5.1.3 按用途 5.1.3.1 加工型品种 淀粉或糖分含量高,适宜于特定的加工要求的品种,加工品产出率较高,如浙薯13等。 5.1.3.2 鲜食型品种 粉质适中,口感香、甜、粉或软糯,质地细腻纤维少,如心香、浙薯132等。 6 甘薯育苗 6.1 精选种薯 宜选择具有原品种皮色、肉色、形状等特征明显的纯种,要求皮色鲜艳、表皮光滑,次生根少,薯 块大小适中(150 g~250 g),无病虫鼠害,未受冻害、涝害和机械伤害的薯块。宜使用脱毒种薯。 6.2 育苗时间 以大田扦插时间和育苗方式确定育苗时间。一般在扦插前40 d~60 d排种。 6.3 苗床准备 选用未种植甘薯的床土应用疏松、肥沃、无病、无毒的沙质壤土,做床前,深翻床土并施足底肥, 2 2 2 整平整细,苗床深20 cm,播前浇足水。每亩(666.7 m )栽培面积需育苗床8 m ~10 m 。 6.4 种薯处理 宜温汤浸种,将种薯置于55 ℃~57 ℃温水中上下不断翻动1 min~2 min,再将其在51 ℃~54 ℃ 温水中浸泡10 min;也可直接排种。 2 DB33/T 2132—2018 6.5 排种密度及方法 2 2 排种密度为10 kg/m ~15 kg/m 为宜,用斜排法或平放法,细土填满种薯之间的缝隙,再浇水湿润 床土,覆盖2 cm~3 cm厚细土,然后盖膜。 6.6 苗期管理 出苗前保持30 ℃~35 ℃,出苗后及时揭除床面的塑料薄膜等覆盖物,保持25 ℃~30 ℃,加强光 照,小水勤浇,保持土壤湿润,浇水结合通风。采苗前4 d~5 d通风炼苗。 6.7 薯苗采收 薯苗长到20 cm~30 cm时,应及时选择茎粗壮,节间短,叶片肥厚,无病虫害的壮苗进行采收。采 苗宜选用剪苗法。采用已消毒的剪刀,在薯苗基部上方2 节~3 节部位处剪取为宜。 7 甘薯栽培 7.1 大田准备 结合基肥施用,深翻25 cm~30 cm,耙碎整平。 7.2 起垄 垄形肥胖,垄沟深窄,垄面平直。垄的走向以南北向为宜。一般采用80 cm~90 cm的单垄,需要高 密度种植或控制薯块大小均匀时可选择小垄或大垄双行,易受涝地、瘠薄旱地块宜采用大垄。 7.3 扦插 7.3.1 扦插时期 10 cm地温稳定在15 ℃以上时即可扦插,以阴天土壤较湿润时进行为好,或选择雨前或小雨时,避 免暴雨、西北风、光照强烈或久晴土燥时扦插。 7.3.2 扦插密度 2 扦插密度应根据品种、土壤肥力、生育期、栽培目标而定,一般每亩(667 m )为3000 株~5000 株。短蔓品种、肥水较差、生育期偏短的夏、秋薯或鲜食用等宜采用较高的密度;长蔓品种、高肥水、 生育期长的春薯、加工型等宜采用较低的密度。 7.3.3 扦插技术 根据气候、土壤及栽培目标选择适宜的扦插方式。苗期肥水条件好、需要增加结薯个数,降低大薯 率的可采用水平扦插法、船底形栽法或压藤插法;提高大薯率或提高苗期抗旱性的宜采用斜插法、直插 法,干旱时扦插土壤可先浇水后插苗,待窝水渗净后再封土,扦插后保持薯苗直立。 7.4 田间管理 7.4.1 原则 根据土壤肥力和目标产量,按照NY/T 496的规定进行合理平衡施肥。宜使用商品有机肥,不应使用 未腐熟农家肥;以基肥为主,追肥为辅;追肥以前期为主,后期为辅。生长季节所需氮、磷、钾的比例 以1∶(0.4~0.9)∶(1.5~2.5)为宜。 7.4.2 施足基肥 3 DB33/T 2132—2018 基肥用量占总施肥量的60 %~80 %。每亩(666.7 m )施符合NY 525要求的商品有机肥1000 kg ~ 2000 kg 。同时,视地力情况配合施入高钾型三元复合肥25 kg~40 kg,避免使用含氯肥药。施肥宜在 起垄时集中施在垄心。 2 7.4.3 查苗补苗 栽插一周后查苗补苗,去除弱苗、病虫危害苗;选用壮苗补苗,补苗时选择雨天或阴天傍晚进行。 7.4.4 中耕、除草、培土 活棵后至封垄,结合浇水追肥,中耕除草2 次~3 次,中耕深度由深至浅,结合中耕进行培土。 7.4.5 追肥 2 栽插后的一个半月内,根据苗情,结合中耕适时追肥,每亩(666.7 m )施尿素3 kg~5 kg,硫酸 钾5 kg~10 kg。 7.4.6 促膨大肥 2 栽后60 d~80 d,如整田叶色偏淡、偏黄,可施膨大肥,每亩(667 m )追施氮钾平衡型复合肥5 kg~ 15 kg;藤叶过旺田块可在结合控旺措施的基础上,施用硫酸钾5 kg~10 kg。 7.4.7 水分管理 幼苗期视土壤墒情适当浇水,结薯后期保持土壤干燥,雨季防止积水。生长期间清理垄沟并根据雨 水情况及时排水。 7.4.8 长势调控 群体藤蔓长势弱时,适时浇水、追肥、中耕松土。群体藤蔓长势旺时,提蔓控旺,不宜翻蔓和掳叶。 7.4.9 清洁田园 采收结束后,及时清除残枝落叶,带出园外集中处理。 8 病虫草害防治 8.1 主要病虫草害 主要病害有黑斑病等;主要虫害有甘薯天蛾、甘薯麦蛾、斜纹夜蛾和地下害虫等;主要草害有一年 生禾本科杂草等。 8.2 防治原则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优先采用“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配套使用化学防治 措施的原则。 8.3 防治方法 8.3.1 农业措施 提倡轮作,选用抗病品种,培育壮苗;使用经无害化处理的有机肥,适量使用化肥;采用深沟高垄 栽培,保持田间清洁。 8.3.2 物理防治 采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成虫;在甘薯天蛾幼虫初发期,可人工捏除新卷叶虫的幼蛾或摘除虫害包叶, 集中杀死。 8.3.3 生物防治 4 DB33/T 2132—2018 保护利用天敌,防治病虫害;采用微生物源农药如苏云金杆菌等防治甘薯天蛾等鳞翅目幼虫。 8.3.4 化学防治 根据防治对象,合理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宜选用NY/T 393中允许使用的农药。严格控制 农药浓度及安全间隔期。主要病虫害化学防治方法参见附录A。 9 采收 采收适期要根据市场需求来确定。采挖过程中注意块根的完整,采收后放在阴凉处,统一包装或贮 运。 10 模式图 甘薯生产模式图参见附录B图B.1。 5 DB33/T 2132—2018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甘薯主要病虫草害防治方案 甘薯主要病虫草害防治方案见表A.1。 表A.1 防治对象 农药名称 黑斑病 代森铵 甘薯天蛾、麦蛾 苏云金杆菌 斜纹夜蛾 斜纹夜蛾核型 多角体病毒 地下害虫 辛硫磷 一年生禾本科杂草 及部分小粒种子阔 叶杂草 异丙草胺 阔叶杂草和莎草科 杂草 灭草松 甘薯主要病虫草害防治方案 制剂 45%水剂 16000 IU/mg 可湿性粉 剂 用药量 200 倍液~400 倍液 施用时期及方法 浸种 1000 倍液 孵初期喷雾处理 600 倍液~900 倍液 卵孵初期至 3 龄 前幼虫发生高峰 期,喷雾使用 每亩 3 公斤~5 公斤 洒施,耕地起垄 时土壤处理 500 倍液 扦插前 1 d~3 d 土壤喷雾 600 倍液~800 倍液 扦插后大田喷雾 10 亿 PIB/毫升悬浮剂 3%~5%颗粒剂 50%乳油 25%水剂 6 DB33/T 2132—2018 附 录 B (资料性附录) 甘薯标准化生产模式图 甘薯标准化生产模式图见图B.1 表B.1 甘薯标准化生产模式图 月份 上 旬 春薯 一月 中 旬 下 旬 上 旬 二月 中 旬 准备期 下 旬 上 旬 三月 中 旬 下 旬 上 旬 四月 中 旬 下 旬 五月 中 旬 上 旬 育苗期 下 旬 上 旬 六月 中 旬 扦插期 下 旬 上 旬 七月 中 旬 发根还苗期 下 旬 八月 中 旬 上 旬 下 旬 上 旬 九月 中 旬 下 旬 茎叶快长期 上 旬 十月 中 旬 下 旬 上 旬 十一月 中 旬 块根膨大期 下 旬 上 旬 十二月 中
DB33-T 2132-2018 甘薯生产技术规范 浙江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9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9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21 05:25:46上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