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安全标准网
ICS 65.020.20 B 05 DB33 浙 江 省 地 方 标 准 DB33/T 2150—2018 悬铃木有害生物防控技术规范 Technical regulation fo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pests on Platanus spp. 2018 - 10 -15 发布 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2018 - 11 - 15 实施 发 布 DB33/T 2150—2018 前 言 本标准根据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编写。 本标准由浙江省林业厅提出。 本标准由浙江省林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杭州植物园(杭州市园林科学研究院)、杭州市园林文物局、杭州市绿化管理站、 浙江农林大学、浙江大学。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于炜、刘锦、王恩、楼晓明、樊丽娟、孙晓萍、张大羽、娄永根。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I DB33/T 2150—2018 悬铃木有害生物防控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悬铃木(Platanus spp.)有害生物监测、防控措施、档案管理等技术要求,确定了悬 铃木主要有害生物防控的基本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悬铃木有害生物防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8321(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NY/T 1276 农药安全使用规范总则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悬铃木 悬铃木科(Platanaceae)悬铃木属(Platanus)植物的通称。浙江省内的悬铃木主要为二球悬铃木 (Platanus acerifolia),偶见一球悬铃木(Platanus occidentalis)。 3.2 悬铃木有害生物 对悬铃木的生长、生存造成危害,影响绿化景观的动物、植物、微生物等。 3.3 有害生物防控 根据有害生物发生规律,运用植物检疫、园艺栽培、物理、生物、药剂等综合防控措施,控制有害 生物的危害。 3.4 趋性 昆虫在单向环境刺激下产生的定向行动反应,包括趋光性、趋化性、趋色性、趋热性等。 4 主要有害生物种类 1 DB33/T 2150—2018 悬铃木主要有害生物有刺蛾(扁刺蛾、黄刺蛾、桑褐刺蛾、丽绿刺蛾)、蓑蛾(茶蓑蛾、大蓑蛾)、 悬铃木方翅网蝽、黑蚱蝉、天牛(星天牛、光肩星天牛)、白蚁(台湾乳白蚁、黑翅土白蚁)、悬铃木 白粉病、悬铃木叶枯病等,识别特征及发生规律参见附录 A。 5 监测 5.1 虫害监测 5.1.1 监测方法 在害虫发生期,采用定点和随机取样相结合的方法,定期(7 天~10 天)观察或利用害虫的趋性, 设置测报灯、诱捕器等装置监测害虫的种类、虫态、数量、危害程度、天敌情况以及受害植株生长状况。 5.1.2 监测时间 刺蛾类害虫监测时间为5月~9月;蓑蛾类害虫监测时间为5月~10月;悬铃木方翅网蝽监测时间为4 月~10月;黑蚱蝉监测时间为7月~9月;天牛类害虫监测时间为3月~11月;白蚁类害虫监测时间为4 月~11月。 5.2 病害监测 5.2.1 监测方法 在病害发生期,采用定点调查和随机踏查相结合的方法,定期(7 天~10 天)监测病害的发生情 况以及受害植株生长状况。 5.2.2 监测时间 悬铃木白粉病监测时间为 5 月~10 月;悬铃木叶枯病监测时间为 5 月~9 月。 6 防控措施 6.1 防控原则 从生态平衡出发,遵从“有害生物综合治理(IPM)”原则,贯彻“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 理、促进健康”的方针,将悬铃木有害生物的发生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6.2 植物检疫 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林业植物检疫制度,防止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蔓延、传播。 6.3 栽培措施 6.3.1 加强栽培管理,平衡水肥,提高植物生长势,增强悬铃木自身抗性。 6.3.2 合理修剪,及时剪除带虫枝叶及病枯枝。修剪的切口应平整,并及时封涂愈伤涂抹剂,防止有 害生物侵入。 6.3.3 冬季清除树下杂草落叶,翻耕土壤,消灭越冬虫源。 6.4 物理措施 6.4.1 设置黑光灯诱杀刺蛾、蓑蛾成虫以及分飞白蚁等害虫。 6.4.2 天牛成虫期设置诱捕器诱杀或人工捕捉;产卵期设置诱木引诱其产卵并销毁诱木或用钝器敲击 枝干上的产卵刻槽;幼虫期用刮刀、钢丝钩除树干内幼虫,处理后的伤口及时封涂愈伤涂抹剂。 6.4.3 悬铃木方翅网蝽越冬期刮除树干上翘起的树皮,清除树皮缝隙内的越冬成虫。 2 DB33/T 2150—2018 6.5 生物措施 6.5.1 人工释放花绒寄甲、肿腿蜂防治天牛。 6.5.2 设置鸟箱以助迁、招引鸟类。 6.5.3 宜使用对有害生物具拮抗或杀灭作用的细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制剂。 6.6 药剂措施 6.6.1 按 GB/T 8321 和 NY/T 1276 的规定执行。选用低毒、高效、环境友好型的药剂,采用喷雾、注 射、根施、涂抹、喷粉等方法。 6.6.2 冬季使用涂白剂涂白树干,涂白高度为离地 1.2 米,涂刷应均匀,宜涂刷 2 遍~3 遍,涂白前 应先清除树干上翘起的树皮。 6.6.3 在道路上进行喷雾作业需安全隔离,避开人流高峰时段,或选择在人流量较少的夜间作业,并 设置警告牌。大风时应停止作业。 6.7 综合防控措施 主要有害生物综合防控措施参见附录B。 7 档案管理 建立有害生物防控工作档案,及时记录有害生物的发生及防控情况,表格式样参见附录C。档案资 料应有专人负责,及时收集、整理和保管。 3 DB33/T 2150—2018 AA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悬铃木主要有害生物识别特征及发生规律 主要害虫识别特征及发生规律见表A.1,主要病害识别特征及发生规律见表A.2。 表 A.1 主要害虫识别特征及发生规律 害虫 学名 识别特征 发生规律 老熟幼虫体长22 mm~ 一年发生2 代,以老熟幼 名称 26 mm,长圆形,扁平, 虫在浅土层中结茧越冬。 扁刺蛾 Thosea sinenisis (Walker) 翠绿色,背线白色贯穿 翌年5月中下旬第一代成 头尾,背侧枝刺不发 虫开始羽化,6月中下旬第 达,腹侧枝刺发达。低 一代幼虫孵化,幼虫期约 龄幼虫啮食叶肉,中高 为1 个月。第二代幼虫最 龄幼虫蚕食叶片。 早出现于8月。 一年发生2 代,以老熟幼 Cnidocampa 黄刺蛾 flavescens (Walker) 老熟幼虫体长20 mm~ 虫在树干及枝杈处结茧越 25 mm,黄绿色,背面 冬。两代成虫分别出现在5 有一淡紫褐色哑铃型 月下旬~6月上旬,7月下 的大斑纹。低龄幼虫啮 旬~8月上中旬。两代幼虫 食叶肉,中高龄幼虫蚕 为害期分别为6月中旬~7 食叶片。 月下旬,8月中旬~9月下 旬。 老熟幼虫体长24 mm~ 35 mm,黄色,背线天 桑褐 刺蛾 Setora 蓝色,每节各有4 个小 postornata 黑点,枝刺黄色或紫红 (Hampson) 色。低龄幼虫啮食叶 肉,中高龄幼虫蚕食叶 片。 老熟幼虫体长约25 mm, 翠绿色,中胸至腹部各 丽绿 Parasa lepida 节背面具蓝斑2 个~4 刺蛾 (Cramer) 个。低龄幼虫啮食叶 肉,中高龄幼虫蚕食叶 片。 4 一年发生2 代,以老熟幼 虫在浅土层中结茧越冬。 两代成虫分别出现在5月 下旬~6月中旬,7月下 旬~8月下旬。两代幼虫为 害期分别为6月中旬~7月 下旬,8月中旬~10月上 旬。 一年发生2 代,以老熟幼 虫在枝干上结茧越冬。两 代成虫分别出现在5月中 旬~6月中旬,8月上旬~9 月上旬。幼虫在成虫羽化 后半个月左右出现,幼虫 期约1 个月。 照片 DB33/T 2150—2018 表A.1 主要害虫识别特征及发生规律(续) 害虫 学名 识别特征 发生规律 护囊圆筒形,长25 mm~40 一年发生1 代~2 mm,护囊外常缀结有排列整 代,以幼虫在护囊 Clania 齐的短枝。老熟幼虫黄褐色 中越冬。翌年5月~ minuscula 至黑褐色,雌幼虫体型明显 6月羽化。幼虫为害 Butler 较雄虫大。幼虫躲藏于护囊 期为6月~10月,其 内取食叶片,造成孔洞或缺 中7月~8月为为害 刻。 盛期。 照片 名称 茶蓑蛾 护囊纺锤形,长40 mm~70 mm,护囊外常缀结有较大的 Clania 大蓑蛾 variegata Snellen 碎叶片,少数有小枝残梗, 排列不整齐。雄幼虫黄褐 色,雌幼虫黑褐色,体型明 显较雄虫大。幼虫躲藏于护 囊内取食叶片,造成孔洞或 缺刻。 一年发生1 代,以 幼虫在护囊内越 冬。翌年5月中下 旬~7月上旬羽化。 6月上旬幼虫开始 孵化,为害期为6 月~10月。 一年发生5 代,世 悬铃木 方翅网 蝽 Corythucha ciliata (Say) 成虫体长3.2 mm~3.7 mm, 代重叠,以成虫在 乳白色,头顶及体腹面黑褐 树皮裂缝、地面枯 色,头兜盔状。前翅近长方 枝落叶中越冬。翌 形,具“X”斑。于叶片背 年4月中下旬越冬 面刺吸汁液为害,被害叶片 成虫开始在悬铃木 正面出现白色细斑,背面有 下层叶片背面取食 黑褐色排泄物。 活动,整个为害期 可持续到11月。 成虫体长40 mm~48 mm,翅 展115 mm~125 mm,黑色具 黑蚱蝉 Cryptotympan 光泽。翅长,透明,翅脉基 a atrata 部金黄色。若虫刺吸根部汁 (Fabricius) 液、成虫刺吸枝干汁液。雌 成虫在当年生枝条上产卵, 造成树枝枯死。 多年发生1 代,以 卵在枝梢内或若虫 在树根附近的土中 越冬。6月老熟若虫 开始羽化,7月~8 月为成虫发生高峰 期,9月后数量逐渐 减少。 5 DB33/T 2150—2018 表 A.1 主要害虫识别特征及发生规律(续) 害虫 学名 识别特征 发生规律 名称 成虫体长25 mm~35 mm,黑 色,具金属光泽。前胸背板 Anoplophora 星天牛 chinensis (Forster) 两侧具尖锐粗大的侧刺突。 鞘翅基部密布黑色小颗粒突 起,翅面具不规则的白色斑 点。幼虫蛀入木质部为害, 向外排泄粪屑,受害部位往 往有酱油状液体渗出。 一年发生1 代,以老 熟幼虫在树干内越 冬。翌年3月越冬幼虫 开始活动,5月开始羽 化,6月为羽化盛期。 幼虫11月后活动减 少,开始陆续越冬。 Anoplophora 光肩星 天牛 gla

pdf文档 DB33-T 2150-2018 悬铃木有害生物防控技术规范 浙江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6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6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DB33-T 2150-2018 悬铃木有害生物防控技术规范 浙江省 第 1 页 DB33-T 2150-2018 悬铃木有害生物防控技术规范 浙江省 第 2 页 DB33-T 2150-2018 悬铃木有害生物防控技术规范 浙江省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21 06:01:09上传分享
友情链接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