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 65.020 B 05 DB34 安 徽 省 地 方 标 准 DB 34/T 2863—2017 稻麦轮作秸秆全量还田技术规程 Technical regulation of total straw returning in rice-wheat rotation system 文稿版次选择 2017 - 03 - 30 发布 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2017 - 04 - 30 实施 发 布 DB34/T 2863—2017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提出。 本标准由安徽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安徽省农业农技推广总站、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 物研究所、安徽省白湖农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庐江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本标准起草人:许有尊、陈刚、习敏、吴文革、孔令娟、叶为发、杜世州、杜祥备、孙雪原、周永 进、吴晨阳、周陶竹、王宏斌、胡润、陈再高、周久山。 I DB34/T 2863—2017 稻麦轮作秸秆全量还田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稻麦轮作条件下秸秆还田机械化作业机械动力要求、作业流程、关键技术及配套技术。 本标准适用于稻麦轮作种植区。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10395.1 农林机械 安全 第1部分:总则 GB 10396 农林拖拉机和机械、草坪和园艺动力机械 安全标志和危险图形 总则 3 机械动力要求 3.1 3.2 3.3 4 大马力机械:≥62.5 kW (85 马力以上)。 中马力机械:18.4 kW~ 62.5kW (25 马力~85 马力)。 小马力机械:≤18.4 kW(25 马力以下)。 小麦秸秆还田 4.1 大马力机械反旋灭茬旱耕旱整还田 4.1.1 技术流程 前茬机收秸秆切碎、均匀覆盖→机械灭茬→大马力旋耕机旋耕→旱整平田。 4.1.2 4.1.2.1 关键技术 秸秆抛撒 通过在粉碎机后加装均匀抛撒装置板控制秸秆抛撒力度、方向和范围,提高均匀度;秸秆长度≤10 cm,留茬高度≤18 cm,埋草覆盖率≥95%。 4.1.2.2 旋耕埋茬 使用大马力拖拉机带动反旋灭茬旋耕机具,避免或减少重耕、漏耕及小角度转弯次数,两次作业(纵 横向交叉)提高埋茬效果;旋耕埋茬深度≥15 cm,耕深稳定系数达≥85%,碎土系数≥90%。 4.1.2.3 旱整平田 使用大马力拖拉机牵引圆盘耙进行耙地整平后上水泡田。 1 DB34/T 2863—2017 4.2 中马力机械水整还田 4.2.1 技术流程 前茬机收秸秆切碎、均匀覆盖→沟灌浸田(24 h)软化秸秆→中型动力机械旋耕→水整平田。 4.2.2 关键技术 4.2.2.1 秸秆抛撒 通过在粉碎机后加装均匀抛撒装置板控制秸秆抛撒力度、方向和范围,提高均匀度;秸秆长度 8 cm~10 cm,留茬高度≤15 cm,埋草覆盖率≥95%; 4.2.2.2 秸秆软化 上水 2 cm~3 cm,泡田 24 小时,待秸秆软化、土壤松软后作业,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功耗。 4.2.2.3 旋耕埋茬 使用中等马力拖拉机带动旋耕机旋耕,避免或减少重耕、漏耕及小角度转弯次数,两次作业(纵横 向交叉)提高埋茬效果;旋耕埋茬深度≥12 cm。 4.2.2.4 水整平田 用拖拉机带动水田埋茬起浆机等进行整平作业。 4.3 中小马力机械耕旋还田 4.3.1 技术流程 前茬机收秸秆切碎、均匀覆盖→添加腐熟剂→两次机械旋耕→水整平田。 4.3.2 关键技术 4.3.2.1 秸秆抛撒 通过在粉碎机后加装均匀抛撒装置板控制秸秆抛撒力度、方向和范围,提高均匀度;秸秆长度 6 cm ~8 cm,留茬高度≤12 cm,埋草覆盖率≥90%。 4.3.2.2 秸秆腐解 2 2 翻耕整地前增施生物腐熟剂(1 kg/667m ~2 kg/667m )和速效氮肥促进秸秆分解。 4.3.2.3 旋耕埋茬 中小型拖拉机两次旋耕灭茬,使秸秆与泥土混匀,旋耕埋茬深度≥10 cm,埋茬覆盖率≥85%。 4.3.2.4 水整平田 用手扶拖拉机耕耙地 2~3 次,拖拉机带动水田埋茬起浆机等进行整平作业。 4.4 4.4.1 2 水肥管理 水管 DB34/T 2863—2017 活棵后连续多次排水露田(一次 2 d~3 d),透气增氧,促进土壤气体交换和秸秆腐解产生的有 害物质的挥发释放,降低秸秆还田对秧苗的不利影响。 4.4.2 施肥 4.4.2.1 增氮调节 按照 100 kg 秸秆施用 0.5 kg 纯氮的比例增施氮肥(尿素等速效氮肥为宜),调节碳氮比促进秸 秆快速腐解。 4.4.2.2 肥料运筹 4.4.2.2.1 施肥量 中籼稻和中粳稻氮磷钾肥用量见表 1。 其中: ——氮肥运筹基肥:蘖肥:穗肥比例中籼稻约为 5:2:3,中粳稻约为 4:2:4; ——磷肥全部作为基肥施用; ——钾肥基肥:拔节肥按照 1:1 施用。 旱耕旱整条件下基肥(氮肥)在耕整地前施入,水整条件下耕整地前和耖口肥按照 1:1 施入,促 进秸秆腐熟。 表1 中稻机插条件下施肥量 单位:kg/667m 品种类型 纯氮(N) 五氧化二磷(P2O5) 氧化钾(K2O) 中 籼 13~15 4~7 8~10 中 粳 15~17 5~8 10~12 4.4.2.2.2 2 肥料减量 秸秆连续还田 2~3 年后,总用肥量可逐渐减低,其中氮肥可在原来基础上减少 10%~15%,钾 肥减少 15%~20%。 5 水稻秸秆还田 5.1 大马力机械反旋灭茬旱耕旱整还田 5.1.1 技术流程 前茬机收秸秆切碎、均匀覆盖→机械灭茬→大马力旋耕机旋耕→施肥、播种、开沟、镇压。 5.1.2 5.1.2.1 关键技术 秸秆抛撒 通过在粉碎机加装均匀抛撒装置板控制秸秆抛撒力度、方向和范围,提高均匀度;秸秆长度≤10 cm, 留茬高度≤18 cm,埋草覆盖率≥95%。 5.1.2.2 秸秆深埋 3 DB34/T 2863—2017 使用大马力拖拉机带动相应幅宽的反旋灭茬旋耕机具,避免或减少重耕、漏耕及小角度转弯次数, 两次作业(纵横向交叉)提高埋茬效果;旋耕埋茬深度≥15 cm,耕深稳定系数达≥85%,碎土系数≥ 90%。 5.1.2.3 播种镇压 使用施肥、播种、开沟、镇压一体机进行复合式作业。 5.2 中马力机械旋耕灭茬还田 5.2.1 技术流程 前茬机收秸秆切碎、均匀覆盖→机械灭茬→第一次深旋耕→二次浅旋耕→机械施肥、播种、开沟、 镇压。 5.2.2 关键技术 5.2.2.1 秸秆抛撒 通过在粉碎机加装均匀抛撒装置板控制秸秆抛撒力度、方向和范围,提高均匀度;秸秆长度 6 cm~ 8 cm,留茬高度≤12 cm,埋草覆盖率≥90%。 5.2.2.2 旋耕埋茬 拖拉机深旋耕埋茬 1 次,浅旋耕 1 次,旋耕埋茬深度≥12 cm。 5.2.2.3 播种镇压 使用施肥、播种、开沟、镇压一体机进行复合式作业。 5.3 配套技术 5.3.1 秸秆促腐 2 2 按照 1 kg/667m ~2 kg/667m 的用量将秸秆腐熟剂用细泥土拌匀后撒施到秸秆表面。 5.3.2 施肥 5.3.2.1 增氮调节 按每 100 kg 秸秆增施 0.5 kg 纯氮比例增施氮肥,增加基肥中速效氮肥(如尿素)比例,调节碳 氮比促进秸秆快速腐解。 5.3.2.2 氮肥运筹 降低中期氮肥用量,中氮后移,增施拔节肥。 5.3.2.3 肥料减量 秸秆连续还田 2~3 年后,总用肥量可逐渐减低,其中氮肥可在原来基础上减少 10%~15%,钾 肥减少 15%~20%。 6 机械安全要求 4 DB34/T 2863—2017 6.1 6.2 机械应按 GB 10395.1 的规定进行安全防护。 危险部位按 GB 10396 的规定设置永久性安全标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DB34-T 2863-2017 稻麦轮作秸秆全量还田技术规程 安徽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9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9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22 03:44:46上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