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 65.020.20 B 05 DB41 河 南 省 地 方 标 准 DB41/T 1148-2015 巴氏蘑菇生产技术规程 2015 - 12 - 30 发布 河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2016 - 03 - 01 实施 发 布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河南省食用菌协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方城县经济作物管理站负责起草,河南省经济作物推广站参加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冯春营、王桂芳、曲奕威、杨起东、刚志锋、丁常圭、宗学甫。 本标准参加起草人:孙静、程琳、杨志杰、聂书彬、祁凤玲、李杰、胡修艳、耿慧、杨彬。 DB41/T 1148-2015 巴氏蘑菇生产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巴氏蘑菇生产的产地环境、菇房建造与消毒、菌种制作、生产季节、培养料堆制发酵、 播种及播种后管理、覆土及覆土后管理、出菇期管理、采收与干制、病虫害防控。 本标准适用于巴氏蘑菇室内床架栽培。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2440 尿素 GB/T 3483 石膏和硬石膏 GB 4285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 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T 12728 食用菌术语 NY/T 528 食用菌菌种生产技术规程 NY 5099 无公害食品 食用菌栽培基质安全技术要求 NY/T 5358 无公害食品 食用菌产地环境条件 JC/T 479 建筑生石灰 3 术语和定义 GB/T 12728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巴氏蘑菇 巴氏蘑菇(Agaricus brasiliensis Fr..linnaea 5:509),又名姬松茸、巴氏菇、小松菇、巴西 蘑菇。在分类上属菌物界、担子菌门、伞菌纲、伞菌目、伞菌科、蘑菇属。 3.2 堆料 将培养料按一定程序堆制发酵的过程。 3.3 前发酵 又称一次发酵或室外发酵。将培养料在室外堆制自然发酵的过程。 3.4 后发酵 又称二次发酵或室内发酵。经前发酵的培养料,在室内控温条件下进行巴氏消毒并促进营养转化的 过程。 3.5 1 DB41/T 1148-2015 床式栽培 利用搭架分层,铺设床架的立体栽培方式。 3.6 调水 又称洒水、喷水、淋水。向覆盖层喷水,以调节覆盖层的湿度。 4 产地环境 产地环境符合NY/T 5358的规定。周围3km以内没有污染源,生态环境良好,无有毒有害气体,地势 高燥平坦,空气清新,交通便利,土壤、水质良好。 5 菇房建造与消毒 5.1 菇房建造 5.1.1 菇房规格 菇房栽培面积以220㎡~250㎡为宜,东西长13.5m,南北宽7m,高3m,砖木或彩钢结构,地面水 泥硬化。东西两山墙中间各开一个门,宽1.6m,床架与床架间走道南北墙各设40㎝×60㎝上、下窗1 对。 5.1.2 床架排列和结构 内设4层床架,床架用竹竿、水泥柱搭制,床架宽1.3m,层间距50㎝,底层离地面20㎝,上层离房 顶1.3m。床架走向与菇房走向垂直,房内中间东西走向留1.6m宽进料通道。床架与东西两墙间距 50㎝,床架与菇棚四周及床架与床架之间留80㎝管理通道,菇棚栽培面积为220㎡~250㎡。 5.1.3 菇房消毒 进料前4d封闭菇房,每立方米用硫磺20g或用40%甲醛溶液20mL加10g高锰酸钾熏蒸一天,进料 前一天用消毒大王(固体复合反应型消毒剂,溶于水中可产生二氧化氯)或克霉灵(二氯异氰尿酸钠) 将地面及床架喷洒一次,喷后将地面撒一层生石灰粉。 6 菌种制作 母 种 采 用 PDA 培 养 基 , 原 种 采 用 粪 草 麦 粒 培 养 基 , 栽 培 种 采 用 麦 粒 培 养 基 。 菌 种 制 作 按 NY/T 528的规定执行。 7 生产季节 生产季节以秋季为宜,7月下旬8月上旬堆制培养料,8月中下旬播种,播种后40d~50d,气温降到 25℃开始出菇。 8 培养料堆制发酵 8.1 培养料要求 2 DB41/T 1148-2015 培养料应符合NY 5099的规定。选用的原辅材料应新鲜、洁净、干燥、无虫、无霉变、无异味,尿 素应符合GB 2440,石膏应符合GB/T 3483,石灰应符合JC/T 479,用水应符合GB 5749 的规定,所用覆 土材料不允许含有重金属及农药残留。 8.2 培养料配方 配方1:稻草或麦草45%、牛粪46%、花生饼4%、尿素1%、石膏2%、过磷酸钙2%,含水量63%左右,pH7~ 7.5。 配方2:稻草或麦草55%、鸡粪35%、豆粕8%、石膏2%,含水量63%左右,pH7~7.5。 配方3:玉米秸20%、麦草35%、鸡粪35%、豆粕8%、石膏2%,含水量65%左右,pH7~7.5。 8.3 堆制场所选择 应在菇房附近选择地势高燥,向阳及排水方便的地方,地面作硬化处理,建堆前一天用石灰粉进行 场所消毒。 8.4 培养料发酵 8.4.1 预湿 建堆前,将稻草、麦秸或玉米秸(碾压后铡成10㎝长的小段)放入深50㎝~60㎝、宽2㎝,长度不 限的预湿池,池底及四周用农膜铺垫。浸泡24h,待其充分吸水后捞出。草预湿同时将晒干的牛粪加适 量水后堆起来,牛粪含水量50%左右,加水后的牛粪应手握成团、松手即散。 8.4.2 前发酵 8.4.2.1 建堆 将预湿过的草料和预堆过的粪肥,按照先草后粪的顺序,层层堆高,每层厚约20㎝,草厚15㎝,粪 厚5㎝,堆成宽1.5m~2m、高1.6m~1.8m、长度不限的堆。四边上下基本垂直,堆顶呈龟背形,饼 肥和尿素在建堆时加入,分别撒在堆料的中间几层,下边三层不浇水,从第四层开始浇水,并逐层增加 水量。以建堆后有少量水渗出堆外为宜。雨天用塑料薄膜覆盖,严防雨淋,雨后及时掀开薄膜通气。 8.4.2.2 发酵 建堆后3d~4d堆温正常可达70℃左右,第五天当堆内温度开始下降时进行第一次翻堆,把草料和 粪肥充分拌匀、抖松,同时添加石膏粉。复堆后3d~4d,当堆内温度上升至65℃~70℃时,进行第二 次翻堆,此时加入生石灰、尿素等,翻堆时用石灰水调节水分和PH值,复堆后2d~3d进行第三次翻堆, 复堆后2d~3d,当温度上升至60℃~70℃时,趁热将培养料运入菇房进行后发酵。 翻堆时调节好料堆水分,第一、二次翻堆可适量加水,以紧握料指缝间有4~5滴水下滴为宜。 8.4.3 后发酵 趁热迅速将培养料分散堆在床架上,封闭菇房,让料自身发热升温5h~6h,当料温不再上升时采 用蒸汽加温,尽快将菇房温度升到52℃~58℃,维持8h~10h,然后自然通风降温,在12h内逐步将 温度降到50℃左右,维持4d~6d使有益微生物大量繁殖生长。随后温度降至45℃时,打开门窗,使温 度迅速降低,待料温降到25℃~30℃时播种。 9 播种及播种后管理 3 DB41/T 1148-2015 9.1 播种 当培养料温度稳定在25℃~28℃时进行播种,每平方米播种量用2~3瓶。菌龄以45d最佳,菌丝强 壮,刚出现浓白菌丝稍带一点黄水。先将菌种总量的40%均匀撒在培养料上,五指伸入料内轻轻抖动, 使菌种颗粒落入培养料内,再将剩下的60%菌种撒在菌床料面上,然后用少量培养料覆盖,使菌种若隐 若现,最后用消过毒的木板轻轻拍压,使菌种与培养料紧密接触,利于菌丝萌发生长。 9.2 播种后管理 播种后菇房管理应以控温保湿为主,播后立即覆盖薄膜,一般播种后20h菌丝开始萌发,48h开始向 料内蔓延,前3d不通风,第4d起少量通风,以保持料面和菌种块的湿度,促进菌丝在培养料上迅速定 植生长。播种7d~8d后,菌丝蔓延整个料面,可适当加大通风,促进菌丝向料深层生长。发菌期料温 应控制在28℃以下,如果温度偏高应通风降温。空气湿度控制在70%~75%,避光培养。播种12d~13 d后,应采用“撬菌”或“打钎”等方法加强通风透气,促进菌丝生长。 10 覆土及覆土后的管理 10.1 覆土 10.1.1 覆土时间 播种后18d~20d,当菌丝吃料2/3以上,大部分已长到培养料的底部时即可覆土。 10.1.2 覆土材料及配方 覆土材料宜采用草炭土,也可选用吸水、持水、透气性强的中性壤土或淤土,将土壤晒干碎制成粗 土颗粒直径1㎝~1.5㎝,细土颗粒直径0.5㎝~0.8㎝的覆土材料。按栽培面积在覆土材料中加稻壳0.5 ㎏/㎡,生石灰0.25㎏/㎡。覆土材料应提前准备,一般每平方米栽培面积用土0.03m³。 10.1.3 覆土的消毒与杀虫 每立方米覆土中喷洒3%的甲醛0.5㎏和0.25㎏浓度为5%的敌敌畏溶液,覆盖薄膜密闭熏蒸48h,揭 去薄膜散去药味后备用。 10.1.4 覆土方法 草炭土采用一次覆土,覆土厚度3.5㎝~4㎝。其他覆土材料,第一次先覆粗土,将土粒、稻壳、生 石灰混合后加水调湿,使混合土达到手握成团、落地即散的标准,均匀撒铺在培养料面上,厚2.5㎝左 右。7d后覆细土,厚1㎝左右。 10.2 覆土后管理 10.2.1 水分与湿度 粗土调水应掌握先湿后干,下湿上干,内湿外干。正常情况下,覆粗土后菇房通风12h,即可开始 喷水,喷2d~3d,每天喷3~4次,总水量控制在每平方米0.8㎏。将粗土调至潮湿松软,无白心为止, 含水量20%~22%。 细土的调水应掌握先干后湿,逐渐调节的原则。用水量视细土与干湿程度而定。一般情况下,覆细 土后1d开始喷水,分3次,喷水总量控制在2.2㎏/㎡左右。以细土粒能捏得扁,湿润即可,含水量一般 在18%左右。 4 DB41/T 1148-2015 10.2.2 通风管理 覆粗土后,菇房需要大通风。覆细土后,正常室温(18℃左右)下,菇房尽量避免通风,防止因土 层中CO2浓度突然降低而过早形成子实体。若室温偏高(20℃以上),天气阴雨潮湿,夜间可开背风窗 进行通风。 10.2.3 温度管理 控制室温在30℃以下。当菌丝长满细土时,及时通风,抑制菌丝继续向细土表面生长。通风后,当 土层内CO2浓度降低时,可喷结菇重水,每天喷2次,连续喷2d~3d,用水总量约3.6㎏/㎡,第一次较 少,以后相应增加。喷结菇重水后,菇房应通风2d~3d,以后逐渐减少通风,保持菇房内和土层的湿 度,促进子实体的形成。 11 出菇期管理 11.1 水分管理 菇多时多喷,菇少时少喷;晴天干燥时多喷,阴雨天少喷或不喷;喷水时注意菇床表面土粒的水分, 以土用手捏成团为宜。 喷水时间掌握在早、晚温度较低时进行。不打“关门水”,每次喷水后应通风20min~ 30min,喷水时避免冲伤小菇。 菇房内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85%~90%。晴天应向地面、走道、四周墙壁及门窗上每天喷水2~3次; 阴天可开窗让湿空气进入菇房,增加空间湿度。 11.
DB41-T 1148-2015 巴西蘑菇生产技术规程 河南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0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0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24 15:01:06上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