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 65.020.20 B05 浙 DB33 江 省 地 方 标 准 DB 33/T 654—2016 代替 DB33/T 654.1—2007, DB33/T 654.2—2007, DB33/T 654.3—2007, DB33/T 654.4—2007 温郁金生产技术规程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Wenzhou Radix Curcumae production 2016–08–30 发布 2016–09–30 实施 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33/T 654—2016 前 言 本标准依据GB/T 1.1-2009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DB33/T 654.1—2007《无公害中药材 温郁金 第1部分:产地环境》,DB33/T 654.2—2007 《无公害中药材 温郁金 第2部分:种茎》,DB33/T 654.3—2007《无公害中药材 温郁金 第3部分:生 产与加工技术》,DB33/T 654.4—2007《无公害中药材 温郁金 第4部分:质量安全要求》,与DB33/T 654—2007所有部分相比,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原标准名称《无公害中药材 温郁金》修改为《温郁金生产技术规程》; ――修改原标准DB33/T 654.1—2007产地环境内容,整合为产地环境,见4; ――增加整地对沟宽的要求,见5.3; ――增加追肥所施复合肥的总养分含量和氮、磷、钾配比内容,见5.5.4; ――修改原标准DB33/T 654.3—2007中4.4病虫害防治内容,见6; ――修改原标准DB33/T 654.3—2007中5收获和6加工内容,整合为收获与产地初加工,见7, ――增加留种的要求,见7.2; ――增加初加工场地要求,见7.5; ――修改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方法,见资料性附录B; ――删除原标准DB33/T 654.4中3.3重金属及其他有害物质限量指标和3.4农药残留限量指标; ――增加温郁金全过程标准化生产技术模式图,见资料性附录C。 本标准由浙江省农业厅提出。 本标准由浙江省种植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浙江省亚热带作物研究所、温州翔犇温郁金开发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陶正明、姜武、郑福勃、吴志刚、黄品湖。 本标准代替了DB33/T 654—2007,为首次修订。 I DB33/T 654—2016 温郁金生产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温郁金的术语与定义、产地环境、种植、病虫害防治、收获与产地初加工、 药材质量安全、标识、包装、贮藏和运输及档案管理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温郁金生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标准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 适用于本标准。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标准。 GB/T 191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GB 309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 5084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T 8321(所有部分)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T 14881 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 GB 15569 农业植物调运检疫规程 GB 15618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NY/T 496 肥料合理使用准则 通则 NY/T 1276 农药安全使用规范 WM/T 2 药用植物及制剂经贸绿色行业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 3 术语与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温郁金、温莪术、片姜黄 原植物为姜科姜黄属植物温郁金Curcuma wenyujin Y.H.Chen et C.Ling,多年生草本。其 块根、根茎根据不同方法可加工成3 种不同药材:块根煮熟晒干称温郁金;主根茎煮熟晒干 称温莪术;侧根茎鲜纵切厚片晒干称片姜黄。 3.2 种茎 用于繁殖的温郁金根茎的总称。 1 DB33/T 654—2016 3.3 老头 生长在母种上的根茎。 3.4 大头 生长在老头上的根茎。 3.5 二头 生长在大头上的根茎。 3.6 三头 生长在二头上的根茎 4 产地环境 宜选择生态条件良好,无污染源或污染物含量限制在允许范围之内的农业生产区域。环 境空气应符合GB 3095规定的二级标准;水质应符合GB 5084规定的旱作农田灌溉水质量标准; 土壤环境应符合GB 15618规定的二级标准。 5 种植 5.1 种茎 应选择抗病性强、丰产性好的品种,如“温郁金1号”,以无病虫害、生长健壮、芽饱 满、形短粗的二头、三头作种茎为宜。 温郁金种茎质量等级见表1。 表1 温郁金种茎质量等级 项目 标 一级 二级 净度,% ≥95 ≥90 大小,个/kg 10~15(二头) 15~20(三头) 外观 健壮、芽饱满、粗短、无病虫斑 内质 断面黄色均匀 检疫对象 不得检出 5.2 选地 2 指 DB33/T 654—2016 宜选择阳光充足、土壤肥沃、土层深厚、土质疏松、排水良好的沿江平原、河坝滩地及 丘陵缓坡地带的砂壤土,pH 呈中性或微酸性。 5.3 整地 种前将土地翻耕 20 cm~25 cm,耙细,拌适量腐熟的农家肥或商品有机肥作基肥,基 肥按 5.5.2 执行;筑畦种单行,畦基部宽 90 cm~100 cm,高约 30 cm~35 cm,沟宽 10 cm~ 20 cm,畦面渐狭至宽 30 cm~35 cm。 5.4 播种 5.4.1 种植时间 宜在4 月上旬。 5.4.2 种植密度 按单行株距35 cm~40 cm、越沟行距100 cm~120 cm穴植。下种不应过深,穴径10 cm~ 15 cm,穴深6 cm~9 cm。穴底要平。 5.4.3 种植方式 2 2 每穴倾斜放种茎 1 个,芽朝上,覆土 3 cm~6 cm。用种量为 1800 kg/hm ~1950 kg/hm 。 5.5 施肥 5.5.1 原则 依据NY/T 496使用经无害化处理的农家肥为主,化肥的施用应遵循有效剂量原则,控制 硝态氮肥,实行磷钾肥配施。 5.5.2 基肥 2 2 2 翻地时施入焦泥灰75000 kg/hm 和充分腐熟的农家肥22500 kg/hm ~37500 kg/hm 。 5.5.3 苗肥 2 2 2 齐苗后用腐熟的农家肥22500 kg/hm 、磷酸铵112.5 kg/hm ~150 kg/hm (或过磷酸铵375 2 kg/hm )开沟施于株旁,并覆土2 cm。 5.5.4 追肥 第1 次追肥在7 月下旬(大暑前后),施复合肥(总养分≥48%,氮、磷、钾含量各为 2 2 2 16%)1125 kg/hm ~1500 kg/hm ;第2 次追肥在8 月下旬(处暑前后),施农家肥22500 kg/hm ~ 2 2 30000 kg/hm ; 第3 次追肥在9 月初 (白露前三、四天),施腐熟的饼肥或农家肥15000 kg/hm ~ 2 22500 kg/hm 。 5.6 水分管理 高温干旱时早晚灌跑马水。在雨季特别是台风季节要注意及时排除积水。10 月份以后 不宜再灌水。 5.7 中耕培土 在苗齐后全面松土1 次,以后每隔半个月中耕培土1 次,中耕宜浅。植株封行后停止。 3 DB33/T 654—2016 6 病虫害防治 6.1 主要病虫害 主要病害有细菌性枯萎病。主要虫害有蛞蝓、蛴螬。 6.2 防治原则 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优先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 合理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将有害生物危害控制在经济允许阈值内。 6.3 农业防治 选用优良抗病品种和健壮种茎,按本标准生产。不宜连作;可与禾本科、豆科、十字花 科作物轮作;提倡水旱轮作。合理灌溉,科学施肥。发病季节及时清除病株,集中销毁。收 获后清洁田园,保持环境清洁。 6.4 物理防治 采用杀虫灯(或黑光灯)、粘虫板等诱杀害虫。整地时发现蛴螬等,及时灭杀。 6.5 生物防治 保护和利用天敌,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和为害。采用信息素等诱杀害虫。使用乙蒜素等生 物农药防治病害。 6.6 化学防治 农药使用按 GB/T 8321 和 NY/T 1276 的规定执行。选用已登记的农药或经农业、林业等 技术推广部门试验后推荐的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品种,避免长期使用单一农药品种; 优先使用植物源农药、矿物源农药及生物源农药。不得使用除草剂及高毒、高残留农药;病 虫害主要防治方法参见附录 A。 7 收获与产地初加工 7.1 收获 12 月中、下旬(冬至前后),地上植株枯萎后选晴天进行。先清理地上茎叶,将根茎 及块根全部挖起,分开放置,剔除去年做种的老根茎。 7.2 留种 7.2.1 应选用适合当地栽培环境的优质、高产、抗病、抗逆性强的审定品种或经鉴定确认 的种源。留种地应具备有效的物理隔离条件,且应选择品种特性纯正、生长健壮的种茎。 7.2.2 种茎宜应用布袋、箩筐、编织袋等符合卫生要求的包装材料包装。包装材料应符合 WM/T 2 标准要求。包装应符合牢固、整洁、防潮、美观的要求。 7.2.3 选好的种茎应去掉须根,平铺在通风的泥地上,高约 30 cm~35 cm,下垫黄沙,上 先盖摘下的细须根,再覆 3 cm 厚泥沙,待翌年春分开始发芽,剔除有病的种茎于清明前后 下种。运输时,不宜堆压过紧、堆放过高。装车后及时启运,并有防晒、防淋等措施,外地 调运时,在运输前应经过检疫并附植物检疫证书,检疫对象按 GB 15569 规定进行检疫检验。 7.3 产地初加工 4 DB33/T 654—2016 7.3.1 基本要求 7.3.1.1 采收后去掉须根,除去杂质,洗净泥土,分别加工。 7.3.1.2 加工场地应无污染源、宽敞、清洁、通风,具有遮阳、防雨、防尘和防鼠、虫及 禽畜的设施。产品初加工的厂址、环境卫生和原料采购、包装、贮存及运输等环节的场所、 设施、人员等应符合GB/T 14881的相关规定。 7.3.2 温郁金 将块根放置锅内,加适量清水或已煮过的原汁,煮约2 小时;拣较大的一颗折断,用指 甲掐其内心无响声或呈粉质即可。捞出沥干,摊放竹帘上晒干,不宜烘烤。若遇阴雨天,每 100 kg加草木灰10 kg混拌。干燥过程中经常翻动,翻堆时勿损表皮。 7.3.3 温莪术 将根茎煮沸后再煮2 小时至熟透(竹筷轻戳能横穿根茎即可),取出摊放竹帘上晒干。 7.3.4 片姜黄 将鲜侧生根茎纵切厚约0.7 cm的薄片、晒干,筛去末屑即成。 8 药材质量安全 药材质量安全要求参见资料性附录B。 9 标识、包装、贮藏和运输 9.1 标识 9.1.1 标志 包装储运图示按GB/T 191规定执行。 9.1.2 标签 产品应附标签,标明产品名称、生产单位名称、详细地址、生产日期、批号、质量等级、 保质期或保存期、净含量、产品标准号和商标等
DB33-T 654-2016 温郁金生产技术规程 浙江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4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4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24 16:43:41上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