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安全标准网
ICS 65.020.20 B05 DB35 福 建 省 地 方 标 准 DB35/T 1483—2014 菌草栽培技术规范 2014-12-29 发布 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2015-03-02 实施 发 布 福 建 省 地 方 标 准 菌草栽培技术规范 DB35/T 1483—2014 * 2015 年 1 月第一版 2015 年 1 月第一次印刷 DB35/T 1483-2014 前 言 本标准按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福建省农业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福建省农业厅畜牧总站、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 态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林占熺、林辉、林洁荣、刘斌、林兴生、林冬梅、梁学武、卓坤水、黄毅斌。 I DB35/T 1483-2014 菌草栽培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菌草的术语和定义、产地选择、土壤耕作、播种技术、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刈割 利用的基本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福建省菌草栽培。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3095-2012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 4285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 5084-2005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 15618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禾本科菌草 植物学分类中属禾本科,鲜草产量较高,适合栽培食药用菌的菌草,如象草、五节芒、芦竹等。 3.2 豆科菌草 植物学分类中属豆科,适合栽培食药用菌的菌草,如柱花草等。 3.3 其他科菌草 指不属于禾本科和豆科且适合栽培食药用菌的菌草,如芒萁、串叶松香草等。 4 产地选择 环境空气质量应符合GB 3095-2012的要求,农田灌溉水质应符合GB 5084-2005的要求,土壤环境质 量应符合GB l5618的要求。 5 土壤耕作 1 DB35/T 1483-2014 5.1 土地整理 种植菌草的土地,在前茬作物收获(或清理原有植被)后,深耕20 cm~25 cm,开沟作畦。 5.2 施足基肥 2 2 结合整地,施用有机肥料 15 t/hm ~30 t/hm 。整地前先将基肥撒施于地表,耕作时翻入耕作层。 有机肥要求充分腐熟,符合无害化标准。 6 播种技术 6.1 种子播种技术 6.1.1 种子品质要求 要选择符合品种特性、籽粒饱满、无病虫害的菌草种子。 6.1.2 播种期 菌草适宜的播种期应根据菌草种类,生物学特性以及当地的自然条件等综合因素考虑确定。一般情 况下冷季型菌草适宜秋季播种,如黑麦草、紫花苜蓿等。暖季型菌草适宜春季播种,如苏丹草、杂交狼 尾草等。 6.1.3 播种深度 播种深度以2 cm~6 cm为宜,并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大粒种子宜深播,小粒种子宜浅播;土壤 疏松可深播,粘重土壤宜浅播。 6.1.4 播种方式 采用条播、穴播、撒播和育苗移栽等。 6.1.5 播种量 播种量主要根据菌草的生物学特性、栽培用途、种子的大小、种子的品质、土壤肥力和整地质量、 播种方法、播种时的气候条件等因素确定。 6.2 种茎种植技术 6.2.1 种茎要求 选择粗壮、无病虫害、有完整的健壮芽,符合品种特性。 6.2.2 种植方式 种植方式采用条播与扦插。 7 田间管理 7.1 保障足量苗数 菌草播种后,应及时查苗、补苗、间苗、定苗等,保障菌草的有效苗数。 2 DB35/T 1483-2014 7.2 中耕除草 菌草苗期及每次刈割后,要根据杂草生长情况进行中耕除草1~2次。 7.3 灌溉与排水 禾本科菌草田间持水量以70%~80%、豆科菌草以50%~60%为宜。土壤水分明显不足时要及时灌溉, 水分过多时排水。一年刈割多次的菌草,应在刈割后结合追肥及时灌溉。 7.4 追肥 7.4.1 追肥原则 根据菌草种类和生育时期的需肥规律、土壤养分状况和肥料效应,确定施肥量和施肥方法。多数菌 草在刈割后应立即追肥。禾本科菌草追肥应以氮肥为主、适当配合施用磷钾肥。豆科菌草应以磷肥为主、 适当配合施用氮钾肥。追肥应乘雨前施入或者结合灌水进行。 7.4.2 追肥量 2 2 生 长 期 间 及 刈 割 后 要 进 行 追 肥 , 每 次 施 用 量 一 般 为 尿 素 75 kg/hm ~ 150 kg/hm , 或 硫 酸 铵 2 2 2 150 kg/hm ~300 kg/hm 或复合肥(N:P:K含量分别为15%:15%:15%)300 kg/hm 。多年生豆科菌草,每 2 2 年要追施过磷酸钙150 kg/hm ~300 kg/hm 或等量P2O5等其他磷肥,一般在春季深施,或分春、秋季两 次施用。 7.4.3 肥料质量 选用的肥料质量应达到国家有关产品质量标准。 8 病虫害防治 8.1 防治原则 菌草病虫害防治应实行“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基本原则。 8.2 农业防治 一是选用抗病虫品种;二是使用经过包衣处理的种子;三是采用合理轮作换茬制度,结合中耕培土 等农艺措施,减少有害生物的发生;四是在病虫危害初发生时对菌草提前刈割。 8.3 化学防治 对必需使用化学药剂防治时,应选用国家允许使用的化学药剂进行防治,并严格控制用药品种、药 量、用药和休药时间。农药使用应符合 GB 4285的规定。 9 刈割利用 9.1 刈割时期 禾本科菌草在拔节期后收割利用,豆科菌草在初花期后收割利用。 9.2 留茬高度 3 DB35/T 1483-2014 禾本科菌草刈割时的适宜留茬高度5cm~10cm。豆科菌草刈割时的适宜留茬高度15 cm~20cm。下雨 前均不宜刈割利用。 9.3 菌草贮存 菌草贮存,应注意环境卫生,防霉、防烂、防污染。 4

pdf文档 DB35-T 1483-2014 菌草栽培技术规范 福建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8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8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DB35-T 1483-2014 菌草栽培技术规范 福建省 第 1 页 DB35-T 1483-2014 菌草栽培技术规范 福建省 第 2 页 DB35-T 1483-2014 菌草栽培技术规范 福建省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25 06:15:08上传分享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