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 65.150 B52 福 DB35 建 省 地 方 标 准 DB 35/T 1511—2015 黄姑鱼人工育苗技术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Artificial Breeding of Nibea albiflora 2015-06-26 发布 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2015-07-27 实施 发 布 DB35/T 1511-2015 前 言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标准依据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的规则编写。 本标准由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 宁德市金铃水产科技有限公司、福建省海洋环境与渔业资源监测中心、福建省渔 业指挥部办公室。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游岚、苏跃中、陈庆凯、游玉。 I DB35/T 1511-2015 黄姑鱼人工育苗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黄姑鱼(Nibea albiflora)人工育苗的环境条件、亲鱼培育、人工繁殖、苗种培育、 病害防治和苗种出池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黄姑鱼人工育苗。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标准。 GB/T 18407.4 农产品安全质量 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环境要求 NY 5052 无公害食品 海水养殖用水水质 NY 5071 无公害食品 渔用药物使用准则 NY 5072 无公害食品 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 DB35/T 1074 福建省水产苗种场建设规范 3 环境条件 3.1 场址选择 应符合GB/T 18407.4要求。 3.2 育苗场及生产设施设备条件 应符合DB35/T 1074的规定。 4 亲鱼培育 4.1 培育池 2 2 以面积30 m ~50 m ,有效水深1.5 m~1.8 m,圆形或抹角方形的室内水泥池为宜。 4.2 水质及光照条件 培育水经沉淀、砂滤,水质应符合NY 5052要求,并控制水温21 ℃~30 ℃、盐度23~32、光照强 度200 lx~300 lx。 4.3 亲鱼来源及选择 以人工养殖群体为主,并适时补充海区捕捞个体。根据生产计划,提前1~2个月,从养殖网箱中选 择2龄以上(雌鱼体重不小于800 g、雄鱼体重不小于600 g)、体质健壮、无伤病和无畸形的成鱼作为 亲体,移入室内水泥池培育。雌雄比例为(1~1.5):1。 4.4 放养密度 3 3 亲鱼培育密度控制在2 kg/m ~3 kg/m 。 4.5 强化培育 1 DB35/T 1511-2015 亲鱼移入室内后即行营养强化,促进性腺成熟。以鳀鱼等新鲜小杂鱼虾为饵,每日上下午各投喂1 次,日投饵量为亲鱼体重的10%左右;每天换水100%以上并及时吸污,保持水质良好。 5 人工繁殖 5.1 备产亲鱼的选择 选择腹部性腺轮廓明显,手感柔软,泄殖孔略扩大,生殖突微红的雌鱼作为备产亲鱼。雄鱼以腹部 有性腺轮廓,轻轻挤压腹部有乳白色精液流者出即可。 5.2 催产 亲鱼经30 mg/L~50 mg/L的丁香酚溶液浸浴麻醉后进行催产,视亲鱼性腺发育程度,雌鱼注射剂量 为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3)1 mg/kg~3 mg/kg鱼体重,雄鱼的剂量为雌鱼的1/2,行胸鳍基 部注射。 5.3 产卵与受精 春季水温23 ℃~25 ℃时,催产效应时间在28 h~30 h之间;秋季水温26 ℃~28 ℃时,催产效应 时间为24 h左右。亲鱼通常在夜间产卵,自然受精。 5.4 受精卵的收集和处理 用80目的筛绢制成的网具,拉网捞取水体上层的受精卵。将收集的受精卵置于容器中静置分离后, 除去底部的死卵和污物,经清洗后移入育苗池孵化。 5.5 受精卵孵化 5.5.1 孵化条件及时间 孵化的适宜水温:22 ℃~28 ℃; pH值: 8.0~8.2;盐度:21~30;溶解氧不低于5 mg/L;连续充 气,保持水质稳定。在上述条件下,受精卵的孵化时间为28 h~22 h。 5.5.2 孵化管理 4 3 4 3 将收集的受精卵放入育苗池中进行孵化,孵化密度3×10 粒/m ~4×10 粒/m ,并及时吸污除去池底 污物和死卵。 6 苗种培育 6.1 环境条件 育苗的适宜水温22 ℃~30 ℃,最适水温23 ℃~28 ℃;适宜盐度20~33,最适盐度23~28;pH 2 值:7.8~8.3,氨氮在0.02 mg/L以下;控制光照强度500 lx~800 lx。育苗期间,育苗池每2 m 左右 布设一个气石,连续充气,保持溶解氧5 mg/L以上。前期气量以小且均匀为宜,随着鱼苗的生长,逐渐 加大充气量。应尽量避免环境条件突变。 6.2 培育密度 4 4 3 4 4 3 4 仔鱼期为2.5×10 ~3.5×10 尾/m ,稚鱼期1.4×10 ~1.8×10 尾/m ,幼鱼期0.3×10 ~0.5×10 3 尾/m 。 4 6.3 饵料及投喂方法 6.3.1 褶皱臂尾轮虫 投喂时间段为3~10日龄,每天投喂2~3次,保持水体中密度为5 ind./mL~10 ind./mL。轮虫投喂 4 前,需经密度为2000×10 cell/mL小球藻液6 h 以上的强化培养。 2 DB35/T 1511-2015 6.3.2 卤虫无节幼体 投喂时间段为9~14日龄,每天早晚各投喂1次,保持水体中密度为0.5 ind./mL~2 ind./mL。卤虫 无节幼体投喂前,需经营养强化剂3 h以上的强化培养。 6.3.3 桡足类及其无节幼体 投喂时间段为12日龄~38日龄,每天投喂次数4~6次,视水温、鱼苗的摄食情况调整,保持水体中 密度为0.2 ind./mL~0.5 ind./mL。 6.3.4 配合饲料 35日龄后投喂幼鱼配合饲料。配合饲料的质量应符合NY 5072的规定,蛋白质含量不低于48%,粒径 1.2 mm~2 mm。日投喂量:35~40日龄为100 g/万尾幼鱼,41~50日龄为200 g/万尾幼鱼。投喂配合饲 料时,应采取少量多次、逐步驯食的方式,保证幼鱼饱食。 6.4 日常管理 6.4.1 水质调控 6.4.1.1 接入小球藻 从仔鱼期开始至20日龄,每天上午在育苗池中接入小球藻,使池水中小球藻的密度达30× 10 cell/mL左右。 4 6.4.1.2 换水和清污 开始投饵后,每天换水1次,换水量30%,隔天吸污1次,清除池底的残饵、死苗及其他杂物;投喂 卤虫无节幼体后每天换水50%,吸污1次;投喂桡足类后每天换水60%~100%,吸污1~2次;投喂配合饲 料后每天换水100%~200%,吸污2次,并视水质情况加以适当的流水。换水时,进水与池水的温差小于 ±1 ℃。 6.4.2 疏苗 育苗期间,应根据水体中鱼苗的密度、个体的差异和自相残杀的情况,采取虹吸法适时疏苗。鱼体 全长1 cm左右时疏苗一次,2 cm左右时再疏苗一次。 6.4.3 日常观测 每天观察鱼苗摄食、活动、生长及死亡等情况,检查育苗水体中的饵料密度;测定水温、盐度、酸 碱度、溶解氧、氨氮和光照强度等理化因子,并作好记录。 7 病害防治 坚持以防为主,采取控制育苗密度,保证饵料质量,保持水质良好,适时消毒育苗场所和工具等综 合预防措施。用药必须符合NY 5071的规定,并做好用药记录。 8 苗种出池 当培育至50日龄左右、幼鱼平均全长达3.5 cm以上时,即可出池。出池前停食1餐,放低水位至60 cm 左右,用柔软的纱布或筛绢拉网集苗,带水捞苗出池。 3 DB35/T 1511—2015 福 建 省 地 方 标 准 黄姑鱼人工育苗技术规范 DB35/T 1511—2015 * 2015 年 11 月第一版 2015 年 11 月第一次印刷
DB35-T 1511-2015 黄姑鱼人工育苗技术规范 福建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8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8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25 07:38:33上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