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1 河 南 省 地 方 标 DB 41/T 准 737—2012 蜡梅苗木繁育技术规程 Technical Regulations of Propagation and Culture of Chimonanthus praecox 2012 - 09 - 17 发布 河南省质量技术监督 2012 - 11 - 17 实施 发 布 DB41/T 737—2012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河南省林业厅提出。 本标准由河南省林业标准化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河南农业大学、河南农业职业学院、河南省经济林和林木种苗工作站、许昌市林 业技术推广站、鄢陵县质量技术监督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范国强、赵振利、刘荣宁、李根林、邓敏捷、张天池。 本标准参加起草人:王安亭、卫发兴、张开颜、牛学智。 I DB41/T 737—2012 蜡梅苗木繁育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蜡梅苗木繁育技术的术语和定义、圃地选择与整理、繁殖、苗期管理、苗木分级、大 苗繁育、病虫害防治。 本标准适用于河南省境内蜡梅苗木繁育。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T 8321(所有部分)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DB 41/T 306 蜡梅产品等级标准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蜡梅 蜡梅(Chimonanthus praecox Link.)为蜡梅科蜡梅属植物,落叶灌木,高可达4 m~5 m。常丛生。 叶对生,椭圆状卵形至卵状披针形,芽具多数覆瓦状鳞片。花期12月~翌年2月,花单生于一年生枝条 叶腋,花被多片呈螺旋状排列,黄色,带蜡质。瘦果,6月~7月成熟。 4 圃地选择与整理 4.1 圃地选择 选择交通便利,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排灌良好的地块,中性壤土或砂壤土,土层厚度50 cm以上, 肥力中等以上,地下水位最高不超过1.5 m。 4.2 圃地整理 4.2.1 整地 播种前深翻细耙,做到土壤细碎、地表平整。 4.2.2 消毒与施肥 每666.7 m2施入2 kg~3 kg 3%辛硫磷颗粒剂、30 kg~50 kg氮磷钾复合肥、1000 kg~1500 kg有机肥。 1 DB41/T 737—2012 4.2.3 作床 采用高垄床,苗床高15cm~20cm,宽100cm~120cm,沟宽20cm~30cm。 5 繁殖 5.1 播种繁殖 5.1.1 夏播 6月~7月蜡梅种子变褐色时采收,将种子剥出,随采随播。播种前用45 ℃温水浸种催芽24 h。播种 采用条播,行距10cm~20cm,株距5 cm~8 cm,覆土2cm~3cm,加盖塑料薄膜以保温保湿。 5.1.2 春播 采收蜡梅种子阴干后装入布袋,室温条件下贮存于干燥环境里,翌年3月下旬或4月上旬进行播种。 播种前用45 ℃温水浸泡催芽24 h。播种采用条播,行距10 cm~20cm,株距5 cm~8 cm,覆土2cm~3cm, 加盖塑料薄膜以保温保湿。 5.2 嫁接繁殖 5.2.1 切接 切接时间在每年3月上中旬,芽开始萌动呈麦粒般大时最适合;接穗宜选择已开过花的健壮无病虫 害的一年生枝条的中部。砧木选用2a~3a 或4a~5a生分株苗,砧木直径为1.0cm~1.5cm,离地面8cm~ 10cm处截顶,在砧木光滑面稍微斜削一长斜面,约长5 cm~6 cm,再在低侧面稍带木质部垂直切一刀, 深约2.5cm。接穗长5cm~8cm,一般留2对芽,接穗下部削成楔形,切面宜浅而平,以略带木质部为宜, 接穗上端削深达木质部,削面长度约为2.5 cm左右,把接穗插入砧木切口中,对准形成层,接好后用塑 料布带绑扎牢,再用湿润土壤封至高出接穗顶部4cm~5cm,此后要保持土壤湿润。1个月后松开封土检 查,拆除绑缚材料,及时进行摘心,并除去砧木根部萌发的枝条。 5.2.2 腹接 腹接时间在每年4月~9月上旬。接穗应选择已开花优良品种母株的健壮当年生半木质化的新枝,去 掉叶片,留叶柄,剪成长约3cm~6cm的小段,保留1~3个节间。选择1a~2a生的实生苗或分株苗的新 枝,粗度以0.5cm~1.0cm为宜。将选好的接穗下端削成楔形,从下部一节芽的两侧纵向各削一刀,保留 侧面两侧的愈合芽,以露木质部为宜,约长2 cm~4 cm,短切面成45°~60°角切平,将接穗放湿毛巾 内。将砧木基部离地5 cm处的光滑面斜切一刀,深达木质部。将接穗削面的长面向里插入砧木切口,对 准形成层。用塑料布带从下向上扎紧,露出接穗顶端一节对生芽即可。然后再用塑料布块在支柱支撑下 包成筒形,密封下端,保持中空,以维持充足的空气和适当的温度。接后3周~4周检查,当芽萌发到1cm 时,可解去塑料布,并注意在砧木上部距接口10 cm~15 cm处反复摘心,以促进穗芽生长。当芽长出4~ 6片叶时,去除塑料布带,并从切口上端1 cm处剪砧,同时及时抹去砧木上的萌芽,并根据树形摘心。 5.3 分株繁殖 分株繁殖一般在3月初至4月初叶芽刚开始萌动时进行。分株时,先把母株根部靠子株一边的土挖开, 用消毒过的利刀从根部将子株与母体根须切离,每株带根并有分支1~2枝,留干高30cm,然后移植于 苗圃;或是掘起全株母株后用修枝剪分劈若干株,每株均带根,主干留30cm高,截去上部,然后定植 于苗圃。栽后注意遮荫,保持土壤湿润。 2 DB41/T 737—2012 6 苗期管理 平时注意松土除草和排涝,夏季生长旺盛,气温高,水分蒸发快,要多浇水防旱。一个月可施一次 肥。在春季发芽前多施氮钾肥促进生长,秋季(6月~8月)施磷钾肥促进花芽分化。 7 苗木分级 按DB 41/T 306的规定执行。 8 大苗繁育 8.1 移植 蜡梅移植应在春季发芽前或秋季落叶后进行,移植时,小苗可采取裸根涂抹泥浆,大苗必需带上土 球。露地移植时,事先应深翻整地,根据植株大小确定栽植株行距,小苗可采取20cm×30cm,2a~3a生 的中等苗可采用30cm×50cm。庭园内移植的大苗,树穴直径应在60cm~70cm,穴深40cm~50cm;穴底填 放基肥(腐熟的厩肥或粪干),基肥上覆一层土后,再把带有土坨的蜡梅植株放入,填土,砸实,浇水。 8.2 土壤管理 蜡梅耐旱怕涝,雨季注意排水。夏季蒸发快,需水多,要多浇水防旱。7月是蜡梅花芽分化时期, 在此期间应保证适宜的土壤水分,并追施有机肥及磷钾肥,以使多形成花芽;开花期间,土壤宜保持适 度干旱,并开沟施一次有机肥,以使花芽充实,有利于第二年开花。每次施肥后都要及时浇水、松土, 以保持土壤疏松,有利于根系的生长发育。 8.3 修剪整形 8.3.1 时间 修剪宜在3月~6月进行,7月以后应停止修剪。 8.3.2 方法 在花谢后至发芽前进行修剪整形。将枯枝、过密枝、交叉枝、病虫枝、根部萌发的根蘖枝等除去, 对所保留的枝条进行回剪,基部保留3对芽,所有上部枝条全部剪截,促其萌发腋芽,形成更多的花枝。 以后新枝每长出2~3对叶片之后,就要进行摘心,以便促发短壮花枝,并使株形匀称优美。培养乔木状 树形,在幼苗期选留一枝粗壮的枝条,不进行摘心而使其养成主干,当主干达到预期的高度后再行摘心, 促使分枝,当分枝长到25 cm后再次摘心,使其形成树冠,基部萌发的枝条,应随时抹芽剪除;培养丛 状树形的植株,在幼苗期即摘心,使其分枝和促使基部萌枝,冠丛形成后,每年落叶后或春季萌发前, 进行壮枝打头(剪去嫩梢)、弱枝短截(留基部2~3芽),同时清除冠丛内的纤细枝、病枯枝。 9 病虫害防治 9.1 防治原则 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 3 DB41/T 737—2012 9.2 防治措施 农药使用按GB/ T 8321的规定执行。主要病虫害防治参见附录A。 4 DB41/T 737—2012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蜡梅主要病害防治方法 表A.1给出了蜡梅主要病害防治方法。 表A.2给出了蜡梅主要虫害防治方法。 表 A.1 蜡梅主要病害防治方法 防治对象 叶斑病 主要症状 防治方法 感病的叶片最初在叶面上有淡绿 1.冬季清除枯枝落叶,集中销毁,减少侵染源。 色水渍状小圆斑,随着病斑的扩 2. 发病时喷施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1 000 倍液,或 50%速克灵 1 000 大,发展为圆形或不规则状的褐 倍液。每 7 d~10 d 喷 1 次,连喷 3 次~4 次。 色病斑,后期病斑中部有小黑点 出现。 枯枝病 常发生于枝干部位,先出现溃疡 1. 及时清除枯枝落叶并剪除病枝,集中销毁,减少侵染源。 病斑,病斑最初为红色小斑点, 2. 发病时喷施 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或 75%百菌清可湿性 逐渐扩大变成深色,病斑中心变 粉剂 700 倍液,或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1 000 倍液。每 7 d~10 d 喷 为浅褐色,病斑周围褐色和紫色 1 次,连喷 3 次~4 次。 的边缘与茎的绿色对比明显。发 病严重时,病部以上部分枝叶萎 缩枯死。 炭疽病 病害多发生在叶尖和叶缘外,病 1. 及时清除枯枝病叶,集中销毁,减少再侵染和侵染源。 斑近椭圆形,淡红色至灰白色, 2.发病期时喷施 50%炭疽福美 500 倍液,或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1 000 边缘红褐色或褐色,其上散生黑 倍液,或代森铵 800 倍液。每 10 d~15 d 喷 1 次,连喷 3 次~4 次。 色小点,病斑易破裂。 黑斑病 被侵害的叶片上,病斑近圆形或 1.及时清除病枝落叶,集中销毁,减少再侵染和侵染源。 相互融合,呈不规则形,初为褐 2. 发病时喷施 75%百菌清,或 12%速保利 1000 倍液,或 50%多菌灵 色,后中央逐渐褪为近白色,边 可湿性粉剂 1 000 倍液。每 10 d~15 d 喷 1 次,连喷 4 次~5 次。 缘仍为褐色。病斑两面着生稀散 的暗褐色霉丛,以表面为多。 褐斑病 下部叶片开始发病,逐渐向上部 1. 及时清除枯枝病叶,集中销毁,减少侵染源。 蔓延,初期为圆形或椭圆形,紫 2.发病时喷施 1︰1︰160 波尔多液,或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500 倍 褐色,后期为黑色,界线分明, 液,或 70%托布津 1 000 倍液。每 15 d~20 d 喷 1 次,连喷 3 次~4 次。 严重时病斑可连成片,使叶片枯 黄脱落。 白纹羽病 发病初期,病部皮层组绢浮肿, 1.及时清除病枝落叶,集中销毁,减少再侵染和侵染源。 出现近圆形褐色的病斑,病
DB41-T 737-2012 蜡梅苗木繁育技术规程 河南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8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8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26 09:52:12上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