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安全标准网
DB41 河 南 省 地 方 标 准 DB 41/T 880—2013 皂荚栽培技术规程 Technical regulation for cultivation of Gleditsia sinensis Lam 2013 - 12 - 25 发布 河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2014 - 02 - 25 实施 发 布 DB41/T 880—2013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河南省林业厅提出。 本标准由河南省林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河南林业职业学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司守霞、王建、曹玲、任叔辉、刘光武、刘少华、张孟仁。 I DB41/T 880—2013 皂荚栽培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皂荚(Gleditsia sinensis Lam)栽培技术的术语和定义、苗木繁殖技术、栽植技术、 病虫害防治。 本标准适用于皂荚苗木栽培。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2772 林木种子检验方法 GB/T 6000 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 GB/T 7908 林木种子质量分级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皂荚 皂荚(Gleditsia sinensis Lam) 苏木科皂荚属植物,又名皂角、台树、悬刀等,在我国广泛分布。 3.2 催芽 通过机械擦伤、酸蚀、水浸、层积或其它物理、化学方法,解除休眠,促进种子萌发的措施。 4 苗木繁殖技术 4.1 采种和贮藏 选择树干通直,生长较快,发育良好,种子饱满的 30 年以上盛果期的壮龄母树,于 10 月中下旬种 子变为红褐色时,选择饱满的成熟皂荚采种。采种后要摊开曝晒,晒干后将荚果碾(砸)碎后,去果皮, 风选净种。种子阴干后装袋干藏。 外地调进种子的检验和检疫符合 GB/T 2772、GB/T 7908 的相关规定。 4.2 育苗地选择 育苗地应选择交通方便,地势平坦,背风向阳,光照充足,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或壤土, 具备灌溉条件。 1 DB41/T 880—2013 4.3 种子处理 4.3.1 种子消毒 用 0.5%高锰酸钾溶液浸泡种子 2 h,捞出后用塑料袋密封 0.5 h,再用清水冲洗。 4.3.2 种子催芽 4.3.2.1 层积催芽 在秋末冬初将种子浸入水中,每天换 1 次水,7 d 后捞出与湿沙混合进行贮藏,经常翻动促其温湿 度均匀,次年春天置温暖处,分批筛选出露白的种子播种。 4.3.2.2 水浸催芽 3 月 10 日左右,将皂荚种子放入缸等容器内,倒入 100℃开水,边倒水边搅拌直到不烫手为止,浸 泡一昼夜,用淘米法筛选出吸水膨胀的种子播种。未膨胀的种子,用上述方法连续浸种,经 30d 左右, 绝大多数种子可以膨胀,可直接播种或混入湿沙待露白后播种。 4.4 苗期管理 4.4.1 松土除草 幼苗出土期间,松土宜浅不宜深,并及时清除杂草。 4.4.2 定苗 苗高 6 cm~10 cm 左右时,进行间苗定苗,株距 10 cm~15 cm。 4.4.3 施肥 苗高达 10 cm~20 cm 时,结合降雨或灌溉条件进行第一次追肥,以后生长季节再追肥 3~4 次,每 次 间 隔 3~ 4 周 为 宜 , 每 667 m2 施 人 粪 尿 10 0 kg 或 尿 素 4 kg。 7 月 后 改 施 复 合 肥 , 每 次 15 kg/667 m2~ 20 kg/667 m2,二至三次后停施。 4.4.4 灌溉排水 苗木生长期间根据天气情况及时灌溉,雨季注意排水。 4.4.5 大苗培育 若培育 2 年生以上大苗,可在秋末苗木落叶后进行第一次移植,株行距 0.5 m×0.5 m~1 m。郁闭 后隔行或隔株移植。 4.5 苗木出圃 4.5.1 苗木质量 除地径、苗高主要指标符合苗木质量标准外,还应保持根系的完整,不损伤根皮,不损伤顶芽,无 检疫性病虫害。皂荚苗木质量标准见表 1。 2 DB41/T 880—2013 表 1 皂荚苗木质量标准 I 级苗 树种 地径 苗木 苗高 根系 皂荚 种类 播种苗 1-0 根系 地径 苗龄 名称 Ⅱ级苗 cm cm > > 0.80 60 长度 cm 20 苗高 >5cm 长 I 级 长度 >5cm 长 I 侧根数 cm cm cm 级侧根数 8 0.60~0.80 40~60 20 5 4.5.2 出圃 采用裸根出圃,起苗时保持根系完整,小规格苗木 50~100 株/捆。苗木出圃应出具苗木检验证书。 检验方法和规则按照 GB/T 6000 有关规定执行。 4.5.3 包装和运输 长途运输的苗木,应修枝,蘸泥浆、并包扎根部。 起苗后及时运输。苗木运输过程中,苗木与车厢之间用软体材料填充,避免损伤苗木。带土球的苗 木应注意防止土球松散。运输过程中应防止苗木失水。到目的地后应立即进行栽植或假植。 5 栽植技术 5.1 整地 5.1.1 造林地 选择光照充足,温暖湿润,土壤肥沃,灌溉方便,排水良好的地方。土壤粘重,排水不良等处不宜 栽培。海拔 600 m 以下,宜选阳坡、半阳坡;海拔 600 m 以上,宜选阳坡,坡度为 20°以下。 5.1.2 整地 根据苗木大小确定整地标准,小穴整地规格一般采用 30 cm×50 cm×50 cm;大穴整地规格一般为 0.7 m~1 m 见方的大穴,冬季开挖,早春回填。 5.2 栽植季节 春秋两季均可栽植,以晚秋栽植为主,也可利用当年苗进行雨季栽植。 5.3 栽植密度 栽植密度一般为 1 m~2 m×2 m~3 m。 5.4 栽植 栽植前,树穴底部施基肥,肥料应选择腐熟的有机肥,每穴应施 1 kg~2 kg,将肥料与土拌匀,施 入坑内。回填表土后进行栽植。 5.5 栽后管理 3 DB41/T 880—2013 5.5.1 灌溉 栽后浇足头遍水。栽后第一年适时浇水,确保成活。 5.5.2 除草松土 结合除草进行松土,防止土壤板结,增强土壤通透性。全年中耕除草 3~5 次。 6 病虫害 主要病虫害防治方法参见附录 A。 4 DB41/T 880—2013 AA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主要病虫害防治方法 表A.1给出了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方法。 表A.1 主要病虫害防治方法 主要病虫害 危害症状 防治方法 叶片上病斑圆形或近圆形,灰白色至灰 褐色,具红褐色边缘,其上生有小黑点。后 加强管理,保持良好的透光通风条件;将病 期病斑破碎形成穿孔。病斑可连接成不规则 株残体彻底清除并集中销毁,减少侵染源;发病 (Colletotrichum sp.) 形。发病严重时能引起叶枯。茎、叶柄和花 梗感病形成长条形病斑。秋季生长在潮湿地 初期喷施 1:1:100 波尔多液,或 65%代森锌可 炭疽病 湿性粉剂 600~800 倍液。 段上的植株发病严重。 轮作,防止土壤传播;增施磷酸二氢钾,健 立枯病 (Rhizoctonia solani Kuhn ) 幼苗感染后根茎部变褐枯死,成年植株 壮幼苗,增强抗病力;播种前,种子用多菌灵 800 受害后,从下部开始变黄,然后整株枯黄以 倍液杀菌;出苗后喷 50%多菌灵溶液 1000 倍液 至死亡。 2~3 次,保护幼苗;发病后及时拔除病株,病区 用石灰乳消毒处理。 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白色小粉斑,扩 大后呈圆形或不规则形褪色斑块,上面覆盖 白粉病 一层白色粉状霉层,后期白粉状霉层会变为 灰色。花受害后,表面被覆白粉层。受白粉 (Erysiphales sp) 病侵害的植株会变得矮小,嫩叶扭曲、畸形、 枯萎,叶片不开展、变小,严重时整个植株 都会死亡。 选用抗病品种;增施磷酸二氢钾,控制氮肥 的施用量,提高植株的抗病性;冬季剪除重病植 株上所有当年生枝条并集中烧毁;在发病严重的 地区,春季萌芽前喷洒波美 3~4 度石硫合剂; 生长季节发病时可喷洒 80% 代森锌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或 70%甲基托布津 1000 倍液,或 20% 粉锈宁(即三唑酮)乳油 1500 倍液,以及 50%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800 倍液。 发病初期病斑为大小不一的圆形或近圆 形,少许呈不规则形;病斑为紫黑色至黑色, 褐斑病 (Rhizoctonia sp.) 边缘颜色较淡。随后病斑颜色加深,呈现黑 及时清除病枝、病叶,并集中烧毁,减少病 色或暗黑色。后期病斑中心颜色转淡,并着 菌来源;整形修剪,通风透光;发病初期,可喷 生灰黑色小霉点。发病严重时,病斑连接成 洒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或 65%代 片,整个叶片迅速变黄,并提前脱落。褐斑 森锌可湿性粉剂 1000 倍液,或 75%百菌清可湿 病一般初夏开始发生,秋季危害严重。在高 性粉剂 800 倍液。 温多雨,尤其是暴风雨频繁的年份或季节易 暴发;通常下层叶片比上层叶片易感染。 5 DB41/T 880—2013 表A.1(续) 主要病虫害 危害症状 防治方法 加强栽培管理,合理安排种植密度;及时修 煤污病 (Meliolales sp.) 主要侵害叶片和枝条,病害先是在叶片 剪病枝和多余枝条,通风透光;对上年发病较为 正面沿主脉产生,后逐渐覆盖整个叶面,严 严重的田块,春季萌芽前喷洒波美 3~5 度的石 重时叶片表面、枝条甚至叶柄上都会布满黑 硫合剂,消灭越冬病源;生长期遭受煤污病侵害 色煤粉状物,这些黑色粉状物会阻塞叶片气 的植株,喷洒 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 1000 孔,妨碍正常的光合作用。 倍液,或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1000 倍液以及 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 600 倍液。 皂荚豆象 (Bruchidius dorsalis (Fahraeus)) 消灭种子内的幼虫,用 90℃热水浸泡 20 s~ 成虫体长 5.5 mm~7.5 mm,宽 1.5 mm~ 3.5 mm,赤褐色,每年发生 1 代,以幼虫在 30 s,或用磷化铝按每 1000 kg 豆粒,用药量 3 g, 种子内越冬,来年 4 月中旬咬破种子钻出, 密闭熏蒸 3 d~5 d。林内喷洒敌敌畏 1500 倍液 等皂荚结荚后,产卵于荚果上,幼虫孵化后, 或 50%磷胺乳油 1000 倍液毒杀成虫;50%杀螟 钻入种子内危害。 松乳油 500 倍液毒杀幼虫和卵。 以幼虫在荚果内或枝干皮缝内结茧越 皂荚食心虫 冬,每年发生 3 代,第 1 代 4 月上旬化蛹,5 (Py

pdf文档 DB41-T 880-2013 皂荚栽培技术规程 河南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8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8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DB41-T 880-2013 皂荚栽培技术规程 河南省 第 1 页 DB41-T 880-2013 皂荚栽培技术规程 河南省 第 2 页 DB41-T 880-2013 皂荚栽培技术规程 河南省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26 13:30:16上传分享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