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安全标准网
ICS 65.020.20 B 05 备案号:32924-2012 广 东 DB44 省 地 方 标 准 DB44/T 969—2011 水稻“三控”施肥技术规程 Procedures for the "Three Controls" nutrient management technology for irrigated rice 2011-12-21 发布 2012-04-01 实施 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44/T 969—2011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钟旭华、黄农荣、田卡、孔清霓、陈荣彬。 DB44/T 969—2011 水稻“三控”施肥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水稻“三控”施肥技术的术语和定义、产地环境、施肥要求、病虫害防治和其它配 套技术。 本标准适用于广东以及生态条件类型相同地区的水稻生产,不适用于冷浸田和保水保肥性差的土 壤,不适用于有机稻生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 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4285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 4404.1 粮食作物种子 禾谷类 GB 5084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T 8321(所有部分)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 9137 保护农作物的大气污染物最高允许浓度 GB 15618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NY/T 496 肥料合理使用准则 通则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水稻“三控”施肥技术 “Three Controls” nutrient management technology for irrigated rice 以控肥、控苗、控病虫(简称“三控”)为主要内容的水稻高效安全施肥及配套技术体系。 3.2 控肥 Control of nitrogen fertilizer 控制总施氮量,降低基蘖肥的氮肥比例,提高氮肥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 3.3 控苗 Control of tillers 通过降低基蘖肥施氮量和晒田等措施,减少无效分蘖,控制最高苗数,提高群体成穗率。 3.4 控病虫 Control of insects and diseases 通过控制无效分蘖,增加群体通透性,控制病虫害发生和农药用量,提升稻米食用安全性。 3.5 目标产量 Yield target 1 DB44/T 969—2011 当季水稻要达到的稻谷产量。 3.6 地力产量 Yield without fertilizer input 水稻在不施用某一营养元素肥料的情况下,依靠土壤、灌溉水等供应的养分而获得的稻谷产量。 3.7 产量潜力 Yield potential 水稻在最佳栽培管理条件下获得的稻谷产量,由气候条件和品种特性决定。 3.8 氮肥偏生产力 Partial factor productivity of nitrogen fertilizer 稻谷产量与氮肥施用量的比值。 4 产地环境 土壤环境质量应符合GB 15618的规定;灌溉水应符合GB 5084的规定;大气污染物最高允许浓度应 按照GB 9137的要求。 5 施肥要求 5.1 施肥原则 在充分利用土壤、灌溉水等环境养分的基础上,通过优化施肥数量、时间和比例,满足作物养分 需求,在提高产量的同时,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肥料损失和环境污染。优化施肥与其它农艺措施相 结合,控制无效分蘖,优化水稻群体结构,提高群体质量,减少病虫害发生,实现高产、优质、高效、 安全、环保的协调。 5.2 肥料使用 应符合NY/T 496的规定。 5.3 总施肥量的确定 5.3.1 根据地力产量和目标产量确定 在地力产量的基础上,稻谷产量每提高100 kg,需增施纯氮5 kg,五氧化二磷2 kg~3 kg,氧化 2 2 钾4 kg~5 kg。即:总施氮量(kg 纯氮/667 m ) = [目标产量(kg/667 m ) - 无氮区地力产量(kg/667 2 2 2 2 2 2 m )] ÷ 100 × 5;总施磷量(kg P 2 O 5 /667 m ) = [目标产量(kg/667 m ) - 无磷区地力产量(kg/667 m )] 2 ÷ 100 ×(2~3);总施钾量(kg K 2 O/667 m ) = [目标产量(kg/667 m ) - 无钾区地力产量(kg/667 m )] ÷ 100 × (4~5)。 目标产量根据品种、地点、季节和栽培管理水平确定,按产量潜力的80%~90%计。产量潜力可采 用当地同类品种的高产纪录。地力产量可通过田间缺素区试验测得。 5.3.2 在缺乏地力产量资料时总施肥量的确定 5.3.2.1 总施氮量的确定 2 DB44/T 969—2011 2 2 根据目标产量和氮肥偏生产力确定,即:总施氮量(kg 纯氮/667 m ) = 稻谷产量(kg/667 m )÷ 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偏生产力取50 kg/kg 纯氮左右。 5.3.2.2 磷、钾肥总施用量的确定 在总施氮量确定后,按N:P 2 O 5 :K 2 O = 1:0.2~0.4:0.8~1的比例估计磷、钾肥施用量。即:总施磷 2 2 2 量(kg P 2 O 5 /667 m ) = 总施氮量 (kg 纯氮/667 m ) ×(0.2~0.4);总施钾量(kg K 2 O/667 m ) = 总 2 2 施氮量 (kg 纯氮/667 m ) ×(0.8~1.0)。在中等地力水平(每667 m 地力产量为250 kg ~ 300 kg)、 2 2 每667 m 目标产量为500 kg左右情况下,每667 m 施用纯氮10 kg左右,五氧化二磷2 kg~3 kg,氧化 钾8 kg~10 kg。 5.3.3 有机肥养分和前作肥料残效的扣除 农家肥、绿肥和秸秆等有机肥,根据其施用量和养分含量,计入总施肥量中,在确定化肥施用量 时予以扣除。冬季种植蔬菜或马铃薯等冬作的,其氮、磷、钾肥对早稻的残效分别按冬作施肥量的20% 计,在早稻总施肥量中予以扣除。 5.4 基肥 移栽前施用,施后与表土混匀。基肥中的氮肥施用量占总施氮量的40%~50%。土壤肥力高的适当 减少,土壤肥力低的适当增加;分蘖力强的品种适当减少,分蘖力弱的品种适当增加。磷肥全部作基 2 2 肥施用,钾肥的50%作基肥施用。在中等地力水平、每667 m 目标产量为500 kg左右的情况下,每667 m 施 用纯氮4 kg~5 kg(折合碳铵23.5 kg~29 kg或者尿素9 kg~11 kg),五氧化二磷2 kg~3 kg(折合 过磷酸钙17 kg~25 kg),氧化钾4 kg~5 kg(折合氯化钾7 kg~8 kg)。 5.5 分蘖肥 在分蘖中期(指从移栽到穗分化始期的中间点)施用,早稻在移栽后15 d~17 d,晚稻在移栽后12 d~ 15 d。施用速效氮肥,施氮量占总施氮量的20%左右,并根据叶色和群体大小适当调整。叶色偏淡、群 2 体偏小的氮肥用量多些;叶色偏深、群体偏大的氮肥用量少些。在中等地力水平、每667 m 目标产量 2 为500 kg左右的情况下,每667 m 施用纯氮2 kg(折合尿素4.5 kg)左右。 5.6 穗肥 在水稻幼穗分化初期施用,早稻在移栽后35 d~40 d,晚稻在移栽后30 d~35 d。氮肥施用量占 总施氮量的20%~30%,并根据叶色和群体大小适当调整。叶色偏淡、群体偏小的氮肥用量多些;叶色 偏深、群体偏大的氮肥用量少些,并推迟施用时间。穗肥中的钾肥用量占总施钾量的50%,与氮肥同时 2 2 施用。在中等地力水平、每667 m 目标产量为500 kg左右的情况下,每667 m 施用纯氮2 kg~3 kg(折 合尿素4.5 kg~6.5 kg),氧化钾4 kg~5 kg(折合氯化钾7 kg~8 kg)。 5.7 粒肥 2 在始穗期,若叶色偏淡而且天气好,要施用速效氮肥,施用量占总施氮量的5%~10%。每667 m 施 2 尿素1.5 kg~2.5 kg,或者结合打破口药,每667 m 用磷酸二氢钾200 g加尿素1 kg加水50 kg叶面喷施。 叶色偏深或天气不好时,粒肥中不施氮肥。 3 DB44/T 969—2011 6 其它配套技术 6.1 育秧技术 2 选用高产稳产、熟期适宜、适合当地的品种。每667 m 种子用量,千粒重为20 g的常规稻为2.0 kg, 杂交稻为1.0 kg。若千粒重高于或低于20 g,其用种量相应增减。种子质量应符合GB 4404.1的规定。 根据品种特性、当地茬口和气候条件等情况,合理安排播种期。珠江三角洲地区早稻在2月底~3 月上旬播种,晚稻在7月中旬左右播种,其它地区根据具体情况相应提早或推迟。采用湿润育秧的,按 秧田:本田=1:10的比例准备秧田。机插秧按秧田:本田=1:80~100的比例准备秧田。采用塑料软盘育秧 2 的,每667 m 本田用434孔秧盘50 个~55 个或561孔秧盘40 个~45 个。 2 湿润育秧每667 m 施农家肥500 kg~1 000 kg,复合肥(15-15-15)25 kg作基肥。二叶一心期每 2 2 667 m 施尿素3 kg、氯化钾3 kg作断奶肥。移栽前3 d~4 d每667 m 施尿素5 kg作送嫁肥。机插秧每667 2 m 秧田用复合肥10 kg~15 kg作基肥,移栽前2 d~4 d视秧苗叶色施送嫁肥。 6.2 移栽和合理密植 根据品种、茬口和育秧方式,确定适宜的秧龄和移栽期。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早稻3月下旬至4月 上旬移栽,秧龄为30 d左右,晚稻7月下旬至8月上旬移栽,秧龄为15 d~20 d。其它地区根据具体情 况相应提早或推迟移栽期。 2 栽插方式有手插、抛秧、机插等。每667 m 栽插或抛植1.6 万穴~2.2 万穴。中等地力田块栽插或 2 2 抛植1.8万穴左右,肥田(每667 m 地力产量高于300 kg的田块)宜稀,瘦田(每667 m 地力产量低于250 kg 2 的田块)宜密。杂交稻每穴1 苗~2 苗,每667 m 基本苗(包括主苗和3叶以上大分蘖)达到3 万,常规稻 2 每穴3 苗~4 苗,每667 m 基本苗达到6 万。有条件的地方,宜采用宽行窄株栽插。栽插深度不宜超过 3 cm。 6.3 水分管理 浅水分蘖,当全田茎蘖数达到目标有效穗数的80%~90%时(早

pdf文档 DB44-T 969-2011 水稻“三控”施肥技术规程 广东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0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0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DB44-T 969-2011 水稻“三控”施肥技术规程 广东省 第 1 页 DB44-T 969-2011 水稻“三控”施肥技术规程 广东省 第 2 页 DB44-T 969-2011 水稻“三控”施肥技术规程 广东省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27 23:13:31上传分享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